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大约 90%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产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余起源于肾上腺外器官。5% 到 10% 是多发性的。[13] 可散发或呈家族性发病。

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是散发的;然而,研究表明成年人中有多达 35% 为遗传性,[2][3][4][12] 儿童中多达 40% 是遗传性的。[14] 与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相关的情况包括 2 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1 型神经纤维瘤病和琥珀酸脱氢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 B、C 或 D 基因的生殖系突变。[2][3][4][12]

琥珀酸脱氢酶组合因子 2 (SDH complex assembly factor 2, SDHAF2)、跨膜蛋白 127 (transmembrane protein 127, TMEM 127)、琥珀酸脱氢酶 A 亚基、MYC 相关因子 X (MYC-associated factor X, MAX) 和低氧诱导因子 2A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alpha, HIF2A) 的突变已被描述。[4][15]

有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通常更早发病、双侧发病,并且更可能发生肾上腺外肿瘤。

病理生理学

嗜铬细胞瘤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即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少许多巴胺。这些儿茶酚胺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即甲氧基肾上腺素和去甲氧基肾上腺素。嗜铬细胞瘤的相关症状与肿瘤过度分泌儿茶酚胺以及 α 和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刺激增加有关。[16]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有时称作副神经节瘤)出现在自主神经系统的副神经节嗜铬组织内。它们与腹腔内嗜铬细胞瘤具有相似的病因学和组织学,但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更常发生于儿童,并且更可能为恶性。[16]

家族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往往是小肿瘤且儿茶酚胺释放的水平低;相反,散发的肿瘤往往瘤体较大,而且伴有高水平的儿茶酚胺释放。

恶性嗜铬细胞瘤与良性肿瘤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表现相似。然而,恶性肿瘤与局部浸袭和远处转移相关。[17] 嗜铬细胞瘤在某些特定患者中更可能为恶性,例如 SDHB 基因突变携带者。[18] 转移的常见部位包括肝脏、淋巴结和骨骼。一些因素增加了肿瘤恶性的几率,包括发生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35% 是恶性的)和大肿瘤(>5 cm的更有可能是恶性的)。[19] SDHB 突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评分 (phaeochromocy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scaled score, PASS)>6 以及高 Ki-67 指数(细胞增殖的标志物)均为已得到确认的恶性疾病危险因素。[20]

分类

2017 年嗜铬细胞瘤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5][6]

部位

  • 肾上腺起源

  • 非肾上腺起源

病理学

  • 良性

  • 转移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