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术后即时的儿茶酚胺水平仍然可能较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去甲氧基肾上腺素,以确定术后 2-6 周其水平是否恢复正常。[40] 如果这些血浆检查结果呈阳性,需要在 3 个月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是否持续存在。[40] 目前,建议每年随访一次患者,至少随访 10 年,以检查局部或转移性复发或者新发肿瘤。[1][40] 有嗜铬细胞瘤病史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增加,因此一些专家提倡对散发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并筛查肿瘤复发,对遗传性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并筛查相关肿瘤。[40][94]

最新的数据表明,对 100 例完全切除嗜铬细胞瘤后的患者进行 5 年的随访后,发现疾病复发的风险可能低至 5%,因此,一些散发病例可能无需进行终生随访。应根据患者的复发风险对一年一次的监测进行调整。[95]

随访至少包括每年一次血压、血浆变肾上腺素和去甲变肾上腺素检测。嗜酸颗粒 A 蛋白是存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可作为识别复发的筛查工具。[39] 对于存在无生化活性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每 1-2 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以筛查复发或新发肿瘤。[40] 将来可根据肿瘤的特异性分子特征(可作为复发疾病的标志物)对随访进行调整。然而,目前已知可能用于预测复发的特征包括:双侧疾病、较年轻时发病、肿瘤更大以及遗传性嗜铬细胞瘤。

成年人中高达 35% 的嗜铬细胞瘤具有遗传性;因此应对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识别潜在的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对于这种嗜铬细胞瘤,需要进行更详尽的评估和随访。[2][3][4][41][42][43] 应根据肿瘤特点、产生的激素、共病情况及家族史等决定具体的检查。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