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伤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属于肠道沙门菌的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在大部分地区,这种感染占到 60%-80%。[13][23] 肠道沙门菌的其他血清型有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三个种属,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是印度次大陆一种常见的病原体,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可见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地中海地区及南美州,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则见于非洲。[24][25][26][27][28] 所有种属均为限制性人类病原体,与其他许多沙门氏菌不同,它们不会感染家禽、爬行动物或哺乳类牲畜。

过去认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大。但研究发现,在旅行者中,由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来自尼泊尔的报告显示,十多年前,旅行者中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与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发生率之比为 70% vs 30%,正如预期一样,在当地人群中,该比值相反。[29]

这种副伤寒沙门菌病原体感染病例不呈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疫苗作用,接种的疫苗只能预防伤寒沙门菌感染。在以色列旅行者中,这一点被清楚地显示出来,在接种疫苗的患者中,29% 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而在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仅 4% 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18]

几个亚洲国家中,这一流行病学变化越来越快。例如,在中国河池地区(当地伤寒疫苗为常规免疫接种疫苗),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64% 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而在加尔各答(印度)和卡拉奇(巴基斯坦)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 15% 到 25%。[30]

病理生理学

建立感染的第一步是黏附并侵入肠壁。 大约需要 100 万细菌细胞方可引起感染。 胃液酸度低(老年人或服用抗酸药)会将感染剂量降至 1000,而事先接种疫苗则将感染剂量增至 10 亿。 病原体可蔓延至整个网状内皮系统,主要传播至肝脏、脾脏及骨髓;随后血流中出现细菌,接着进入有症状的菌血症阶段。

从摄入肠道沙门菌(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到出现发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2 到 3 周(介于 3-60 天)。在感染早期以及确定菌血症之前,通常没有症状或临床体征。但是,由于经粪口途径传播,往往会同时感染其他病原体,从而可能会有胃肠道主诉,主要是腹泻。

潜伏期之后,可能出现继发性转移灶,包括脾脓肿,甚至心内膜炎。 继发性感染的重要病灶为派伊尔斑,这里会发生肠道出血和穿孔(前抗生素时代主要死亡原因)。

在该阶段,很可能出现胆囊感染。在部分患者中,这会导致胆汁长期(常常是终身性)携带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并排泄到粪便中。

对于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患者,即使进行恰当的抗微生物治疗,也可能出现复发。[18] 这反映了病原体很难根除。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