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外显率及表现度存在异质性。然而,该病可能是多种因素或多基因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发现,该病的临床表现存在阈值效应,提示该病为多基因遗传疾病。[10]在女性中,已经发现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11]

尽管对 3000 例男性型脱发患者的遗传分析未能证明编码两种 5α-还原酶同功酶的基因与本病相关,但在秃发的头皮中发现雄激素受体基因存在遗传变异性,此种变异可能与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生及程度有关。[12]

病理生理学

雄激素性脱发的特征为毛发生长期进行性缩短,伴随每个毛发周期相关的休止期增加和退行期毛发的转化。[13]这一过程导致毛囊微小化,较长的终毛向短而纤细的毳毛转化。有多个因子可能在毛发生长中起作用,但只有干细胞因子 (SCF)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1) 已发现变得对雄激素有反应,并已知 IGF1 可诱导 5α-还原酶的表达。[14]

在男性中,脱发被认为与二氢睾酮(DHT)有关。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不可逆的转化为二氢睾酮。5α-还原酶有两种同功异构酶,分别是 I 型和 II 型。人类头皮的毛囊中主要表达 II 型 5α-还原酶。[15]此外,与非秃发头皮相比,秃发头皮中的雄激素受体存在过度表达。[16]在女性中,雄激素及雄激素受体在模式性脱发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

分类

男性型脱发(Norwood-Hamilton 分类法)[2]

  • I型:双侧颞区发际线轻微后退

  • II型:在I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 III型:额顶部脱发,前额发际线后退

  • IV~IV型:在III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 VII 型:最严重的脱发,秃发区互相汇合,仅在头两侧及后部有毛发存留。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类型(根据Norwood-Hamilton分类法)[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类型(根据Norwood-Hamilton分类法)版权归RobertHaber,MD所有 [Citation ends].

女性型脱发(Ludwig 分类法)[3]

  • I型:轻度(前额及头顶脱发,发际线相对完整)

  • II型:中度

  • III 型:重度女性模式性脱发的类型(根据Ludwig分类法)[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女性模式性脱发的类型(根据Ludwig分类法)版权归RobertHaber,MD所有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