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预后通常与淋巴瘤的类型、疾病分期、治疗及合并症有关。

预后较差见于以下情况:

  • B症状(体重减轻,盗汗及发热)

  • 淋巴结肿大

  • 器官肿大症

  • 皮肤变化

  • 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低

有相当大比例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通过现代的化疗可达到治愈。 惰性淋巴瘤通常是不可治愈的。 针对侵袭性淋巴瘤提出了国际预后指标(IPI)[147] 及年龄矫正后的预后指标,提供了判断预后的标准。 对于滤泡性淋巴瘤,也有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FLIPI)可用于判断预后。[148]

IPI模型包括反应肿瘤生长及潜在侵袭性的临床特征(肿瘤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结外受累病变的数量),肿瘤对患者的影响(患者体能状态)以及患者耐受强化化疗的能力(年龄及体能状态)。[147]

FLIPI 模型包括 5 个不良预后因素:年龄(大于 60 岁),Ann Arbor 分期(III 期或 IV 期),血红蛋白水平(小于 120 g/L),受累淋巴结区数量(大于 4 个)及血清 LDH 水平(高于正常值)。 分为低危(0-1个危险因素)、中危(2个危险因素)及高危(3个或更多危险因素)三类。[148]

ECOG体能状态评分是侵袭性淋巴瘤判断预后的重要参数。 IPI能够很好的判断预后,因此可能会影响治疗策略;例如,对于体能状态好的患者可能会选择更积极的治疗和/或骨髓移植,而对体能状态差的患者可能会采取姑息治疗。 此外,许多临床研究方案排除了ECOG评分在3分及以上患者。

特殊亚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 I 至 II 期非肿块型(直径<10 cm),接受 R-CHOP-21(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给药 21 天)连续 6 至 8 个疗程或 R-CHOP-21 连续 3 个疗程加上受累野放疗 (30-40 Gy) 治疗,治愈率为 70-85%。[149]

  • III-IV期应用R-CHOP-21方案6-8疗程,治愈率接近40%[51]

  • 若未进行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性治疗,多达 27%的高危患者会出现CNS 复发。[52]

  • 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用于治疗 R-CHOP-21 治疗后复发的病例,治愈率为 20-50%。[54]

  • 原发纵隔LBCL较DLBCL预后好。[150]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 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全脑放疗,2年生存率为40%-70%。[151]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体腔淋巴瘤

  • 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152]

伯基特淋巴瘤及伯基特样淋巴瘤

  • 目前为止伯基特淋巴瘤仍旧预后差。 新的高强度多药化疗方案,例如超 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和 CODOX-M(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和亚叶酸钙)/IVAC(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可显著改善预后。

套细胞淋巴瘤

  • 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提高了生存率。

皮下脂腺炎样外周T细胞淋巴瘤

  • 呈现侵袭性病程,预后差。

系统性间变性大T细胞淋巴瘤

  • 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阴性变体,预后是不利的,应考虑前期自体干细胞移植。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肠道T细胞淋巴瘤

  • 预后差,平均生存期小于 1 年。[153]

蕈样肉芽肿/Sézary 综合征

  • 研究发现,IV 期疾病、年龄大于 60 岁、转化为大细胞淋巴瘤以及 LDH 升高是生存期降低的独立预后标志。 III 期疾病患者的生存情况稍好于 IIB 期疾病患者。[154][155]

滤泡性淋巴瘤

  • 新的治疗手段可延长生存,甚至在部分患者中可提高治愈率。[15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