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对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GPA)(以前称为韦格纳肉芽肿)的病因了解甚少。[5] 根据以下多个因素,非感染性免疫性病因已被提出:

  • 大多数情况下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

  • 支持性体外研究结果

  • 缺乏提示致病性感染病原体的证据

  •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对免疫抑制疗法有反应。

虽然在一级亲属中 GPA 的风险整体较低,但遗传因素仍然可能是重要的。[6] 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抗蛋白酶 3 ANCA 与 HLA-DP、α-1 抗胰蛋白酶和蛋白酶 3 相关联。[7] 硅、重金属、其他化学品已作为潜在的环境触发因素被提出,但是没有明确证明其相关性。[8] 疾病发病率的年度波动和季节性变化提示感染在触发疾病发作中所起的潜在作用,但是这些观察结果在各项研究中并不一致,且具体的感染触发因素尚未确定。[8] 虽然金黄色葡萄球菌鼻腔携带可能成为 GPA 确诊患者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但尚无证据明确表明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9]

病理生理学

GPA 一般针对中小动脉和微动脉。肉芽肿性炎症和血管炎是这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可见明显的肉芽肿形成。坏死性炎症是典型症状;当大片融合性区域出现坏死(一般在开胸肺活检时可见)时,可能被描述为地图样坏死。受累组织的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查一般显示极少量或无免疫沉积物;在肾脏中,这被称为寡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这种特征有助于将 GPA 与其他系统性炎症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区分开来,预期后者会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

人们注意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 与 GPA 的关联已有 20 多年。[10] 有一些证据表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可能参与发病机制,但这一点尚未被明确确定。[5] 已涉及的具体免疫系统包括:T 细胞参与肉芽肿的形成和维持,关于自身反应性 PR3 特异性 T 细胞也有描述。使用利妥昔单抗的 B 细胞清除疗法有效的报道表明,B 细胞可能在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B 细胞在这方面的相关作用包括细胞因子生成、抗原递呈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生成。[11]

分类

临床分类

目前无公认的、在临床实践经过验证的正式疾病亚型分类。根据是否存在肾脏受累来区分系统性和局限性病变可能有误导性,因为大部分最初表现为局限性 GPA 的患者后来都在其病程中出现肾脏病变。因此,最好避免这些术语。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