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案例

案例

一名 73 岁的女性患者接受静脉内万古霉素给药,以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骨髓炎;在治疗 20 天后,她出现泛发性斑丘疹伴剧烈瘙痒、不适和发热。[12]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转氨酶升高。于是医生为患者撤掉万古霉素,并开具泼尼松龙。在治疗 12 天期间,患者疾病好转并消退。

其他表现

由于不良药物反应(非过敏性反应),存在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例如 15 日疗程多西环素引起的指(趾)甲棕色改变,尤其累及拇指;[13]服用胺碘酮 3 年引起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的蓝灰色改变,但遮盖部位(宽边帽遮盖的额头和腕表下的皮肤)未受影响。[14]

曾经报告,服用厄洛替尼、[15]尼洛替尼、[16]凡德他尼[17]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癌症患者,皮疹发生率较高,服用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帕唑帕尼、阿昔替尼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 抑制剂的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手掌-足跖部红肿、感觉迟钝)的风险尤其高。[18][19]在接受 HER2/neu 受体拮抗剂培妥珠单抗治疗的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以及接受依匹木单抗治疗黑素瘤的患者中,皮疹风险也较高。[20][21]在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抑制剂治疗时,可能不合逻辑地出现新发银屑病或银屑病病情加重。[22]曾经有报道指出,接受诸如西妥昔单抗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可发生痤疮样皮疹。[2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