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常由旋转暴力引起,而不是轴向应力,后者会引起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Pilon骨折)。Lauge-Hansen通过尸体实验描述了踝关节骨折的病理机制。[2]当足部旋后位时施加内收应力,可出现外侧韧带自腓骨撕脱或外踝下胫腓水平以下横行骨折。若应力持续,可出现内踝剪切骨折。若足部旋后位并外旋(还需施加轻度外翻应力),出现以下几期损伤:第1期是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第2期是腓骨经下胫腓水平骨折,第3期是下胫腓后韧带损伤或后踝骨折,第4期是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骨折。[8]
若损伤时足部处于旋前位,施加外展应力,第1期是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横行骨折,第2期是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第3期是腓骨经下胫腓水平或下胫腓水平以上粉碎骨折。若此时施加的是外旋应力,可出现相似的分期,第1期是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骨折,第2期是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第3期是腓骨下胫腓水平以上骨折。
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的损伤机制可能并不能符合以上机制,而是几种应力的混合。最近的研究也认为以上描述并不能必然判断踝关节骨折时的韧带损伤。[8]
根据外踝骨折形态分为3型,亚型则考虑了内踝和后踝的骨折:
A型:下胫腓联合以下。
B型:经下胫腓联合水平。
C型:下胫腓水平以上。
根据受伤机制分为4类:
旋后内收型损伤
旋后外旋型损伤
旋前外展型损伤
旋前外旋型损伤。
无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可见骨折无移位,踝穴对合良好。
距骨移位指的是距骨与胫骨远端非解剖对合。常见于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时。最常见的距骨移位是距骨相对于胫骨向外移位。
若骨折可推回至解剖或近解剖位置时,该骨折可复位,或能否将距骨复位或推回至正常的解剖位置。
开放骨折是指与皮肤相交通的骨折,与“复合骨折”一词是近义词。
双踝骨折是指任意两踝骨折的一种类型,通常是外踝和内踝骨折。三踝骨折是指同时有3踝骨折:外踝、内踝和后踝。
是指下胫腓关系的损伤。
粉碎骨折是指骨折块超过2块。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