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Wilson 病是一种由ATP7B 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已发现了超过 250 种致病突变,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大部分患者都是复合杂合子。[1][2][3][12][13] ATP7B 基因的产物将参与从胆汁中排泄过量的铜并随后从大便中排泄。正常饮食的铜含量约为 1.0 mg/日,而其中约 0.25 mg 为多余的。

病理生理学

铜蓄积将会导致游离的铜(即未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者)高于正常水平。 游离铜的高水平可能会通过氧化损伤而产生毒性。[14] 铜对生物系统的损害很广泛,包括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微管、DNA,以及质膜。 结果将是细胞损伤、炎症与细胞死亡。 肝脏中合成的铜蓝蛋白是血液中主要的铜运载蛋白。

在 Wilson 病中,过量的铜最初被储存在肝脏中,此处的炎症和细胞损伤将导致肝炎。 当持续暴露于高水平的铜时,将发生纤维化(肝硬化)。 在临床上将发展至末期肝病以及肝功能衰竭。

基底神经节和协调运动的大脑区域对铜的蓄积最为敏感。 有时,脑白质也会受累。 铜毒性将导致炎症、神经元损伤以及神经元死亡。 炎症区域将被显示为脑 MRI 上的高信号, 之后,MRI 可能显示脑容量减少。

决定患者是否存在肝病、神经疾病、或者是否在早期而非晚期发病的因素尚不清楚。 遗传背景似乎影响上述大部分差异。

分类

肝脏受累

肝脏受累的患者通常在 10~30 岁出现肝炎症状,可能反复出现或伴有慢性肝硬化或肝衰竭。 采用 Nazer 评分,肝衰竭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4][5]

神经/精神受累

表现为神经和精神受累的患者通常为 10~40 岁。 他们将表现一种或多种运动障碍症状,可能包括构音障碍、震颤、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垂涎、肌张力障碍、轮替运动障碍、强直、姿势异常或步态异常等。[6] 这些症状可能伴随或紧随于行为学异常包括抑郁、无法专注于任务、记忆力差、失眠、妄想、情绪不稳、冲动、抑制解除,以及其他怪异的行为等。[7]

混合肝脏及神经/精神性表现

偶见表现为肝脏及神经/精神均受累的患者。

症状出现前

这些患者通常通过家庭检查被诊断,尽管他们偶尔可能通过观察 Kayser-Fleischer 环或转氨酶升高被诊断的。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