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对于那些没有功能受限的 PAD 患者,须每年进行一次随访,以监测冠状动脉、脑血管和肢体病变的发展情况。对于存在生活方式受限的跛行 PAD 患者,能从保守治疗中获益,建议每年随访一次。

对于那些因间歇性跛行或肢体缺血需要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随访。[2] 主髂动脉和腹股沟以下动脉腔内血运重建的长期通畅率需要通过规律的随访进行常规监测,随访项目包括仔细的问诊、体检、踝肱指数(ABI)及双功超声。推荐的随访时间是术后早期,术后 1、3、6、12、18 和 24 个月时,此后每年一次。不同群体的随访间隔略有不同。

对于大隐静脉旁路的患者,需接受常规随访,包括仔细的问诊、体检、ABI 及双功超声。[2][6] 随访需在术后马上开始并定期随访 2 年。对于股腘动脉和股静脉旁路的患者,ACCF/AHA 指南建议在 3、6、12 和 24 个月时进行随访。此后患者需每年随访一次。

对于腹股沟以下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也需进行类似的随访。[2] 患者需接受常规随访,包括仔细的问诊、体检、ABI 及多普勒超声。随访需在术后马上开始,并在 3、6、12、18 和 24 个月时进行,此后每年一次。

血管腔内治疗后的再狭窄是一个普遍问题。再狭窄是血管损伤后修复的表现,特点是延迟弹性回缩、平滑肌细胞增殖、新生内膜增生和血管壁正性重塑。[90] 支架以往多用于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患者(如急性血栓形成、影响血流的夹层或残余狭窄>30%)。但是,支架越来越多地作为首选移植物用于抑制血管壁正性重塑和改善病变血管的通畅率。然而,支架也受到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因此,准确地筛选出需要进行病变部位血运重建的再狭窄患者非常重要。对于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跛行症状复发往往先于肢体或威胁生命事件发生,此时需要进行患者评估。[9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