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尽管曾经被认为是先天性的,目前认为囊状动脉瘤是获得性的,由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血管壁受损而引起,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外伤、感染、肿瘤、动静脉畸形/瘘以及药物滥用。

众所周知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与家族性动脉瘤发病之间的联系支持遗传因素。这种因素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Ehlers-Danlos综合征IV型、神经纤维瘤病I型及Marfan综合征中更需要考虑。[6]

所有的人群研究一致显示吸烟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7][8][9][10]

中至大量饮酒是动脉瘤性SAH 的独立危险因素。[10]

病理生理学

血管壁由三层组成:内膜层、中膜层(肌层)、外膜层(外膜)。内膜层和中膜层由内弹力层分隔,而中膜层与外膜层之间由外弹力层分隔。在脑血管中,中膜层较薄而外弹力层可忽略不计。

尽管创伤性及感染性脑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明显,自发性囊状动脉瘤的机制则不很明确。目前认为高血压和吸烟与囊状动脉瘤的血管改变明显相关。[6]目前有关吸烟的一个假说认为吸烟可影响蛋白酶抑制剂,导致包括动脉壁在内的多种结缔组织降解。[11]在病理标本中,中膜层变薄致使动脉瘤的囊壁仅由单层上皮细胞和薄纤维层构成。内弹力层在动脉瘤囊袋入口处消失。[12]持续的动脉压力导致动脉壁异常处囊性外凸,尤其在压力较高的动脉分叉处。[6]

在无创性颅脑成像技术越来越普及且敏感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探测到了更多的未破裂脑动脉瘤。尽管通常为偶然发现,但是未破裂动脉瘤也可由于对邻近脑神经或脑实质的占位效应而发生症状。

分类

脑动脉瘤的形态分类[1]

  1. 囊状

    • 通常命名为浆果状动脉瘤,因为其类似自藤上垂下的浆果

    • 圆形外凸的袋状物通过颈或干与脑动脉相连。

  • 梭形

    • 也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 由于血管中膜损害导致动脉扩张和延长而形成

    • 可能形成腔内血栓。

  • 夹层性

    • 通常称为假性动脉瘤

    • 由于血管动脉壁各层之间撕裂、血液积聚而形成

    • 既可能出现管腔狭窄,亦可出现囊状外凸,取决于撕裂的是哪一层。

  • 脑动脉瘤根据大小分类[2]

    • 小:直径2到7mm

    • 中:直径7到12mm

    • 大:直径13到24mm

    • 巨大:直径>25mm。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