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死亡 |
短期 | 中 |
血管痉挛 |
短期 | 中 |
这可能是颅底脑血管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降解产物的反应。它与平滑肌细胞增殖、纤维化以及炎性改变相关的持续且强烈的平滑肌收缩相关。[40] 它是迟发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大约3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生。[41]通常在出血后4-10日内发生,与邻近颅底血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正相关。临床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缺损。 Fisher分级使用4分评分描述非增强头颅CT显示的出血量,并已显示与血管痉挛的并发症相关。[20] 经颅多普勒用于监测有效。 尼莫地平是预防脑血管痉挛所引起缺血的标准化治疗。治疗需针对3H(高血压、血液稀释、血容量过多)。 若药物抵抗则需应用动脉内血管扩张器或球囊血管成形术。 |
||
低钠血症 |
短期 | 中 |
低钠血症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或脑耗盐综合征(CSW)相关,两种情况造成低钠血症的治疗不同。[41]SIADH代表了水调节紊乱,钠调节及容量调节正常,而在CSW中低钠血症是由于肾丢失钠造成血管内容量丢失(与SIADH机制相反)。 在大多数SIADH造成低钠血症的患者中,限制摄入水量使之少于尿量的水平(同时保持正常的钠摄入),逐渐可纠正低钠血症。 CSW应通过口服补钠和静脉输注高渗钠盐治疗。[41] |
||
治疗措施的风险 |
短期 | 低 |
血管内栓塞的风险包括动脉夹层、母动脉栓塞以及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导丝进入动脉瘤过程中动脉瘤破裂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动脉瘤修补手术的风险包括血管损伤、卒中、感染以及脑实质损伤。 |
||
动脉瘤复发 |
短期 | 低 |
即使立即应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仍有可能是造成再出血风险增加的潜在问题。[15]应用弹簧圈栓塞的较大动脉瘤易出现血管再通。与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血管再通相关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钳夹后的动脉瘤通常不会复发。 弹簧圈或钳夹后动脉瘤复发通常使用进一步的血管内栓塞进行治疗。 |
||
动脉瘤再出血 |
短期 | 低 |
这通常在急性神经功能下降和经非增强头颅CT证实SAH增多后诊断。 动脉瘤性再出血明显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在出血后24小时内发生风险最高。 血管内弹簧圈或手术钳夹动脉瘤使其闭塞是降低再出血风险的主要手段。 在重症监护单元应用脑实质内探针或脑室内探针有创性测量颅内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维持脑灌注压(脑内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在50-70mmHg。 |
||
抽搐 |
短期 | 低 |
在入院前更常见到抽搐。 在有他人看到的抽搐之后应用抗惊厥药物。部分患者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但随后在动脉瘤确切治疗后数天停用。 |
||
延迟的动脉瘤复发 |
长期 | 中 |
一项对383名经血管内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33.6%的治疗后动脉瘤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出现复发。主要复发达到20.7%,发生于平均16个月时。[42] |
||
脑积水 |
存在差异 | 低 |
急性脑积水通常在脑室内出血后发生或来源于基底池过多的血液积聚。临床可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昏迷或动脉瘤破裂之后的持续昏迷。非增强头颅CT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亚急性脑积水在SAH后数天至数周后发生,表现为进行性的嗜睡或安静缄默状态。可行脑室造口术和室外引流。准确来说,脑室引流管系统应保持开放于外耳道上方10cm处。术后可见到即刻而明显的改善。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