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白内障患者主诉视物不清或模糊。诊断白内障的依据为: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混浊;或者在直接检眼过程中,通过红光反射缺陷处观察到晶状体混浊。

病史

采集病史时需要询问是否存在与白内障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

  • 年龄>65 岁

  • 糖尿病

  • 某些代谢或遗传性疾病(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马方综合征)

  • 眼部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 先天性白内障或受先天性影响(例如风疹等感染和毒素)的家族史

  • 吸烟

  •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

  • 既往眼外伤

白内障的典型症状为视力在多年间逐渐下降,因此患者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这种情况,直到视力下降明显时(例如,看电视机上的文字存在问题)。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视力下降可能相对较为急切。患者可能主诉视力模糊和眩光,特别是在晚上开车时。进展性核硬化性白内障患者还可能诉眼镜度数不合适。这可能是晶状体增厚的结果,从而引起屈光力增加,使患者表现为近视度数增加。患核性白内障时晶状体蛋白变化经常引起晶状体核变黄,患者常主诉色彩丰富度下降,尤其是蓝光。

一个系统性综述评估了术前共存疾病检查对于白内障手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15] 该综述发现术前检查并未降低围术期或术后不良事件的风险,但并不足以反对进行此类检查,并指出由白内障手术导致的不良医学事件仍是一个问题,因为大量接受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有多种躯体共病。[15]

查体

视力检测应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用最佳矫正远视力镜片和标准视力表来测量远视力。 应进行裂隙灯检查,以评价瞳孔扩大之后的晶状体情况。 在严重白内障的情况下,可能会观察到晶状体混浊。 在儿童和不能进行裂隙灯检查的成人中,可用直接眼底镜观察和比较眼底红光反射程度来定量评价白内障的严重程度。

使用亮度敏锐度测试仪诱导眩光应激,该测试仪是具有以取景孔穿透的照明场的手持式仪器。 此仪器允许检查者检查患者在现实中可能经历的眩光类型下的视敏度。 初始眼科评估还包括眼内压测量。 完成晶状体的检查即可确诊白内障。

重要的是在开始白内障手术之前评估最佳视力潜能。 这可能包括针孔敏锐度潜能 (PAP)、潜在视力计 (PAM) 或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