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在晶状体混浊或者白内障本身并不是干预的适应征。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指示治疗:
白内障引起其他眼病
尽管进行了最佳视力矫正,但是混浊仍足够浓密,以致引起患者视力功能缺损
在活动性眼后段疾病或计划性眼后段手术的情况下,混浊足够浓密以致不能看到眼底。
应强调,在大部分情况下白内障的存在并不会影响眼睛健康。 治疗白内障唯一的选择是手术,因此如果是疑似诊断,患者应转诊至眼科医生。 是否支持手术因患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白内障手术是否会增加潜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的进展风险并因此对视力具有有害影响存在一些争议。 然而,并未能从可用数据中得出可靠结论来确定白内障手术对患有白内障和 AMD 的人们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因此决定必须是基于最佳临床判断。[16]
此组患者不需要治疗。 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追踪晶状体混浊的进展并且检测是否存在功能性视力缺损。
在患有白内障和视力缺损的患者中,在着手白内障手术之前的任务是确保视力丧失符合以下情况:
足够严重,从而导致功能缺陷
由于白内障而不是一些其他眼部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
如果要进行治疗,那么视力下降应该影响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并且应该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史可能会提示功能缺陷(例如,在开车时看不到路标,难以忍受眩光、光晕,以及由于迎面而来的前灯而眼冒金星,从而难以在晚上开车)。 通常,0.5 或更低的最佳矫正视力很难判断是否该进行手术治疗,尽管必须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对视力的需求对每个病例进行个体化。 通常需要 0.5的视力来通过美国大部分州的驾照考试。 视敏度降低可增加患者摔倒的风险,并且可导致老年人发病率增加。 重要的是,进行完整眼部检查以排除白内障之外的任何视力下降原因。[17] 如果发现另一种原因,那么需要确定是否是白内障导致了明显视力丧失,以便判断是否该进行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的唯一治疗选择是手术,因此如果这是疑似诊断,那么患者应转诊至眼科医生。 截至目前,没有局部用药物或全身性药物显示可延迟白内障的发展或者减少已经存在的晶状体混浊。 虽然在逆转白内障形成中有一些突破,但白内障手术仍是目前的治疗标准。
在准备白内障手术时,对于外科医生而言重要的是评估瞳孔散开的大小、对侧眼的屈光不正(就预防两眼屈光不等而言)、是否存在晶状体运动,特别是与虹膜或晶状体上的假性囊膜剥脱物质相关的晶状体运动,是否存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在手术前,如果患者为接触镜配戴者或者先前经过了屈光手术,那么需要进行额外生物学计算以将此考虑在内。 重要的是在开始白内障手术之前评估最佳视力潜能。 这可能包括针孔敏锐度潜能 (PAP)、潜在视力计 (PAM) 或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白内障手术通常只需局部麻醉(或仅表面麻醉),手术在门诊即可完成。[18] [ ] 不过,在特定的复杂性白内障病例中,或在有共病的患者中,可以增加其他麻醉方法,如筋膜下麻醉、毛球周围阻滞或全身麻醉。[19] 常规病例手术通常需要大约 5-15 分钟,对于难度较大(无视野、扩瞳不良、韧带无力)的病例和/或需要处理围术期并发症的病例,手术所需时间更长。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切口较小(通常为 1.8-2.8 mm),所使用的技术称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这种方法是将高速振动的超声乳化头与灌注和抽吸管道连接于一个同轴(或独立的双轴)的手柄上,灌注与抽吸管道用于维持眼内压力并冲洗出白内障碎块。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手术患者会接受眼内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以替代被摘除的白内障晶状体,以恢复光学聚焦能力。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是由术前或术中测得的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计算得来。在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大切口摘除整个晶状体。低价人工晶状体越来越多,在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常规应用产品。不过,如果没有人工晶状体,术后可配戴无晶状体眼镜矫正,或者在以后二次手术放置、缝合或粘合人工晶状体。有关预防感染的最佳抗生素用药方案仍有一些争议,因此,存在多种选择,包括术前和/或术后抗生素类滴眼液以及不同的术中抗生素用药方案。
一些研究比较了人工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MICS) 与低收入背景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ECCE)。 然而,系统性综述发现短期内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未矫正视力好于人工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而最佳矫正视力相似。 缺少长期结果的数据。[20][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后在囊袋内展开改编自 BMJ (2006),经授权使用;BMJ 集团版权所有 2009 [Citation ends].
一项涵盖了印度和尼泊尔 3 项有关 MICS 与 ECCE 比较的 Cochrane 综述得出结论,无性价比相关的充足数据,也无充足证据显示一种手术明显优异于另一种。[21] 如果术中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或存在残余屈光不正(例如,植入晶状体未能矫正的散光),那么患者可能需要配戴接触镜或眼镜,以获得良好术后视力。 在一些病例中,可在手术时或在手术之后进行辅助操作,以矫正残余屈光不正。
在一些具有易感浅前房的病例中,白内障导致的晶状体膨胀使房角变得很窄,房水流出通道关闭。 在这些病例中,可在虹膜上开一切口。 对于那些持续性眼高压和/或视力缺陷与晶状体混浊程度不相关的患者,可行白内障手术。
长时间存在的成熟白内障,皮质可液化,形成过熟期白内障。在此情况下,晶状体蛋白可从囊袋内漏出,并且导致眼内的慢性炎症和眼内压升高。无论视力丧失程度如何,治疗方法均为白内障摘除,可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前必须先控制炎症,并降低眼内压。[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莫尔加尼氏白内障:终末晚期白内障由医学博士 M. Bowes Hamill 提供的个人资料 [Citation ends].
在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之后,晶状体囊可能破裂,从而导致晶状体皮质暴露于房水。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通常透明的晶状体皮质就变得蓬松且不透明,并且可能填充部分或整个前房。 初始治疗的目标是使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控制随后的炎症;然后在随后几天至几周进行选择性晶状体摘除。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外伤性白内障和虹膜外伤由医学博士 M. Bowes Hamill 提供的个人资料 [Citation ends].
一旦进行白内障手术,天然晶状体就被去除,并将不会再生。在大部分病例中,作为最常用外科技术的一部分,晶状体的囊袋被保留于眼内,以支持 IOL 的植入。尽管已去除白内障,但是一些晶状体上皮细胞确实会残留在剩余囊袋的内表面上,并且将会增殖。对于大多数患者,这种残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能导致后囊逐渐混浊,从而降低患者的视力。这一后囊混浊被称为继发发性白内障。如果视力显著下降,则可以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Nd:YAG) 激光在后囊建立一个开口。此治疗通常在门诊进行,并且视力几乎可以立即恢复。一旦建立后囊开口,后囊将不会再生,因而很少需要第二次治疗。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