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3] 它包含一个双股线状DNA基因组,一个二十面体的病毒衣壳和病毒包膜蛋白。病毒包膜蛋白包括高免疫原性糖蛋白b。包括巨细胞病毒在内的所有疱疹病毒都拥有原发感染后潜伏的能力。 这种生物特性使得病毒在人类宿主体可以周期性的被激活。[3]

传播途径包括人与人之间传播(接吻、亲密接触、性交)、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导致先天性感染)、输血、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病理生理学

巨细胞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 巨细胞病毒在新感染的细胞中经过一个约为1天的复制周期可以产生子代病毒。

在感染病毒期间,CMV抗原触发固有免疫系统,以产生包括干扰素在内的多种抗病毒肽。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机制部分由模式识别分子的 toll 样受体家族进行调节控制。[12][13] 随后,固有免疫应答将组织并激活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和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能最终控制病毒感染,从而使其进入潜伏期。[14] 那些削弱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因素易使病毒不受控制地激活和复制,从而导致病毒细胞病理效应和临床症状。

分类

巨细胞病毒分类[3][4][5]

CMV是人类疱疹病毒科的第五个成员,与人疱疹病毒-6 型 (HHV-6) 及人疱疹病毒-7型 (HHV-7) 一起被归类为 β-疱疹病毒组。[3][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