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 RD 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对侧眼孔源性 RD 既往史、既往白内障手术史、近视及眼外伤。
对于非孔源性 RD 患眼,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眼内肿瘤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突然且明显;通常是就诊时的主要症状。
对于非孔源性 RD 患眼,可能会突发视力丧失或视力逐渐丧失;如果出现渗出性 RD,尽管存在黄斑下积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央视力可能仍然非常好。对于出血性 RD 患眼,表现为突然出现界限清晰的中央暗点。
问诊时,可以通过问诊引出既往症状(例如闪光感)。闪光通常在颞侧视野看到,并且在黑暗环境中最容易注意到。
光幻视是受刺激视网膜仅有的生理反应,无论刺激是光还是牵引力/机械力。对于孔源性 RD,光感刺激不是光,而是经玻璃体凝胶施加在视网膜上的牵引力。[26]
如果在中央视力恶化之前注意到该情况,患者通常描述视野内突然出现黑面纱、云或幕布。
对于牵拉性 RD 患眼,视力丧失的过程非常缓慢。
无闪光感、推定诊断为玻璃体后脱离(无症状 PVD)的患者发生孔源性 RD 的风险低:长期随访期间的年发病率 < 1%。[9]
然而,如果出现症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则明显增加。
由于玻璃体凝胶的结构变化,孔源性 RD 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0]即使不存在另一种危险因素,玻璃体脱水收缩作用对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时,脱水收缩作用和/或玻璃体劈裂容易随着凝胶移动,将牵引力传导至视网膜,因而促进视网膜裂孔。
高度近视(超过 -8 D)可加速正常玻璃体凝胶结构的破坏,并通过拉伸眼壁而使视网膜削弱。[11]
孔源性 RD 患者需阐明的一项重要病史。[14]取决于外伤类型,牵拉可导致孔源性 RD 在数天或数周(通常在开放性眼外伤后)以及数月或数年(通常是在挫伤后)内出现。
巩膜扣带术、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外科干预是渗出性 RD 的罕见危险因素。
诸如脉络膜黑色素瘤或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共存肿瘤是渗出性 RD 的危险因素。
风险取决于出血的原因。[17]
玻璃体出血与孔源性 RD 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弱(例如与糖尿病相关的情况下),也可能强(例如与外伤相关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反向的关系:在孔源性 RD 形成期间,玻璃体出血可能由视网膜血管撕裂引起。
对侧眼发生孔源性 RD 的风险增加数倍,尤其在存在周边视网膜病变时。[18]
糖尿病是牵拉性 RD 的一种常见病因,也是糖尿病患者中引起视力丧失的第二大病因(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
在一定比例的有某些病理变化(例如视神经小凹)的眼中,视网膜下液体聚积;通常仅在积液位于黄斑下时,才会被患者发现。
罕见情况下,新生血管复合体导致大量出血,出血甚至可突破进入玻璃体。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