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RD 的治疗取决于脱离的类型和基础病因。孔源性 RD 为手术治疗适应证,除非患者整体状况不允许或脱离存在已久以致功能无法改善。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或患者有意愿,也必须考虑手术。无论患者年龄如何,或者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眼部治疗的两个主要部分是封闭裂孔和抵消或消除导致裂孔形成的牵引力。[33]

治疗时机

一般情况下,对于孔源性 RD 而言,视网膜再黏着越早,功能完全改善的可能性越大。推迟手术还增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的发生风险。

关于孔源性 RD 是否属于真正的紧急情况(即需要紧急或在 1-2 天内手术),尚有争议。尽管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选择紧急手术,但一些外科医生认为孔源性 RD 属于真正的紧急情况(特别是在要求患者在手术前卧床的情况下)。手术推迟几天是合理的。[34][35]对于黄斑黏着的 RD,通常在一天内进行手术。对于黄斑脱离的 RD,干预可推迟几天,但仍应在一周内完成。

牵拉性 RD 可耐受较长时间,尤其是当其不进展或进展缓慢时。然而,如果黄斑受到威胁,则可能需进行预防性手术。渗出性 RD 几乎不需要紧急干预,除非黄斑下大量出血,当推迟治疗可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时,才需要进行紧急干预。

术前决策制定

术前评估的主要目标是:确定裂孔的数量、位置和类型;确定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存在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确定增加术后瘢痕形成 (PVR) 的危险因素(例如玻璃体中的色素)。

一般情况下,这些因素有助于眼科医生从 3 种主要治疗方案中作出选择,但是对其中某种治疗方案的个人偏好通常亦很重要。

对于牵拉性 RD 患眼,必须监测其向黄斑的进展情况。对于出血性 RD 患眼,黄斑下出血层的厚度是影响决策制定的关键因素。

玻璃体后脱离和无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

由于玻璃体后劈裂伪装成 PVD 的误导作用,无法充分确定地监测玻璃体后脱离。预防性治疗(例如激光环扎术或玻璃体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随后脱离的风险。对于无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患者,治疗取决于存在的症状。如果患者无症状,应进行监测。如果患者有症状,可采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或激光视网膜固定术密封裂孔。

孔源性 RD

孔源性 RD 为手术治疗适应证,除非患者整体状况不允许或脱离存在已久以致功能无法改善。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或患者有意愿,也必须考虑手术。

无论患者年龄如何,或者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眼部治疗的两个主要部分是封闭裂孔和抵消或消除导致裂孔形成的牵引力。[33]

孔源性 RD:

  • 巩膜扣带术 + 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激光

  • 玻璃体切除术 + 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激光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采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激光)。

关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无明确的建议:对于有晶状体眼(即有自然晶状体),实施巩膜扣带术与实施玻璃体切除术的结局类似。[36][37]在一些评估玻璃体切除术后结局的研究中,较低的视力读数是由白内障形成所致,而不是由玻璃体切除术相关的视网膜并发症所致。对于人工晶状体眼(即晶状体置换之后),玻璃体切除术似乎能产生更好的结果。[36]已观察到存在玻璃体切除术成为主要治疗方案的趋势。对于具有某些特征(例如眼底上 2/3 有小裂孔)的患眼,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的成功率较高,并且不妨碍随后手术(如果有必要)的成功进行。 [ Cochrane Clinical Answers logo ] 对于孔源性 RD 伴下方裂孔、明显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或多个裂孔,实施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的成功率低得多。可能会观察到一些无症状的下方 RD。

牵拉性 RD

存在明显的牵拉时,玻璃体切除术被认为是最适当的治疗方案。必须小心,以避免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形成。放置巩膜扣带(通常为一种环形部件)也可作为玻璃体切除术的辅助。

渗出性 RD

对于渗出性 RD 患眼,可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而非 RD 本身。例如:炎症疾病可能需要使用局部和/或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感染需要适当的抗微生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充分控制血压和血糖至关重要。

对于某些病例,可通过视网膜切开术引流视网膜下积液。

出血性 RD

对于出血性 RD 患眼,黄斑下出血层的厚度是影响决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推迟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对于黄斑下出血患眼,应清除积血或将其移至远离中央凹的位置。可通过视网膜切开术引流或抽出积血,对于大血凝块,甚至可通过视网膜倒转排出积血。

或者,可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和气泡,并调整患者体位将血液从黄斑下间隙“推”至下部(此处的光感受器损伤对于患者而言不太显著)。

巩膜扣带术

技术变化

  • 将某种类型的外植体(海绵、扩张带、矽带)单独或联合缝合到巩膜上。当前很少使用巩膜的植入体(其需要分离巩膜 [“床”]),因为它们会削弱基底结构。扣带可与边缘平行(周缘)或处于径向位置。如采用与边缘平行的扣带,其可为节段或环绕(环扎术)形式。可采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或激光视网膜固定术密封脉络膜视网膜。即使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冷凝修复术仍有效;视网膜复位时应采用激光视网膜固定术。

手术技术基本知识

  • 在某一部位打开结膜/眼球筋膜,该部位的范围是由病变和巩膜外植体的预定长度决定。在巩膜上标记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即使用某种类型的染料)。在裂孔边缘采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在达到建立脉络膜视网膜粘合以密封裂孔的最低要求后,不应再使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除了小裂孔病例以外,均应在视网膜(而非裂孔床)上进行冷凝。如采用激光视网膜固定术或为大泡性视网膜脱离,首先有必要进行视网膜下积液的经巩膜引流。将外植体缝合在巩膜上,以便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和缩进视网膜裂孔下的眼壁,进而将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神经视网膜并列放在一起。一般情况下,缝口必须至少宽于外植体直径的 50%。可采用空气-气泡填塞,以防止在视网膜固定术密封发挥作用之前积液进入视网膜裂孔。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患眼的位置使泡沫在白天尽可能长时间接触裂孔;这需要适当地辅导患者。应根据术中检眼镜检查的图像和眼内压调整巩膜扣带术的高度。必须在术后密切监测眼内压。[38] 一般情况下,激光视网膜固定术优于视网膜冷凝修复术。

玻璃体切除术

技术变化

  • 可单独或联合巩膜扣带术使用玻璃体切除术。尺寸 (20、23、25、27) 由外科医生决定。

手术技术基本知识

  • 玻璃体完全切除,包括“切削”玻璃体基底;这必须 360° 全面进行,不只是视网膜裂孔区域。视网膜下积液在液-气交换期间经裂孔引流。在裂孔周围应用激光;可考虑预防性激光眼内环扎术。[25]可采用某些类型的空气-气体混合物,以防止在视网膜固定术密封发挥作用之前积液进入视网膜裂孔。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患眼的位置,以使泡沫在白天尽可能长时间接触裂孔;这需要适当地辅导患者。应在术后密切监测眼内压。[39][40]术中使用曲安西龙有助于观察玻璃体,以便进行游离和移除,从而降低医源性视网膜撕裂/脱离的发生率。[41]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

对有晶状体眼进行该操作的成功率较高。

技术变化

  • 无论手术技术如何,病例选择是关键:对于下方裂孔、明显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和多个裂孔的患眼,成功率很低。可以采用一个步骤或两个步骤(“固定”前注入气泡)进行手术。可根据视网膜脱离的高度采用视网膜冷凝修复术或激光视网膜固定术。视网膜固定术可在气泡植入之前或之后进行。可通过经巩膜引流降低 RD 的高度。可通过穿刺降低眼内压。

手术技术基本知识

  • 视网膜冷凝修复术可应用于裂孔上方(或者,在视网膜附着后进行激光手术)。可将少量(通常为 0.3 mL)的纯气体注入玻璃体内。可能不得不进行穿刺术,但无论如何必须密切监测眼内压。术后正确调整患眼的位置(患者头部);[42]这需要在术前和术后认真辅导患者。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