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预后取决于数种因素,例如暴露时长、遭受的损伤、共病以及低体温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轻度低体温患者会痊愈,且不会有残留影响。如果体核温度低至 26°C-32°C (78.8°F-89.6°F)且患者接受了紧急复苏,则患者可能会恢复,但会有长期并发症。多数体核温度<26℃ (<78.8°F) 的患者无法存活。凝血障碍、酸中毒和低体温三联征也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最新证据表明,采用体外循环复温的生存结局优于采用其他方法。体外循环复温可使体核温度在 3-5 分钟期间增加 1°C-2°C。[36] 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主动体内复温方法相比,体外循环复温能够使有心搏骤停的重度低体温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 47%。[32] 虽然患者相对年轻且既往身体状况良好,但这些患者的存活可能应归功于应用体外循环,后者可实现快速核心复温并提供循环支持。

慢性病

大多数低体温相关性死亡发生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因为慢性病可能破坏体温调节机制。[37] 两项独立研究显示,10%~14%的意外低体温病例会出现死亡。[38][39] 当低体温患者伴有相关慢性病时,死亡风险达到75%~90%。[38]

心脏症状

早期诊断心律失常和及时开始治疗可改善预后。

横纹肌溶解症

虽然危重病人医疗取得了进展,但是伴有横纹肌溶解的中度或重度低体温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接近40%。[4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