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一级预防

免疫预防在显著降低本病所致的死亡率上起到主要作用。抗 D 免疫球蛋白(Rho[D]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抗红细胞 Rh 抗原高滴度抗体的血液制品。所有 RhD 阴性孕妇应当在首次产前访视时筛查血型和抗体,并在孕 28 周时复查,以确认适合免疫预防的未致敏患者。这是接受免疫预防的目标人群,免疫预防可高效预防敏感化,特别是在随后的妊娠中。[17][22][23] 抗 D 免疫球蛋白在第 28 周和妊娠结束时或第 40 周(以先发生者为准)给予。[24]证据 A 发生阴道出血后应第二次给药。如果胎母输血量大(>30 mL 全血),必须另外进行注射。

有人主张对葡萄胎妊娠和异位妊娠以及接受有创性胎儿诊断操作(羊膜腔穿刺术、绒毛膜绒毛取样、胎血取样)的患者实施预防。 与潜在胎盘创伤或母胎屏障被破坏(例如先兆流产、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有关的临床状况也可能导致致敏性胎母输血综合征。

对于分娩了 Rh 阳性婴儿的未致敏 Rh 阴性女性,推荐在产后 72 小时内实施产后免疫预防。如果产后 72 小时内未给予免疫预防,应在产后 28 天内或发生致敏事件时根据需要尽快给予抗 D。[16]

无创性产前诊断已取得长足发展,可通过分析母体血浆中的胎儿细胞游离 DNA 来检测胎儿的基因型。目前,可针对以下红细胞抗原进行母体血液的产前胎儿基因分型分析:RhD、C、c、E、Kell (K),大多数抗原在孕 11 周后有良好的敏感性,Kell 分型 16 周后有良好的敏感性。[25] 应用这种技术对未致敏的 D 阴性孕妇进行常规检查,有可能减少大约 40% 的怀有 D 阴性胎儿的 D 阴性妇女对抗 D 免疫球蛋白给药的需求。[26] 对广泛应用这种技术进行成本分析以便有选择性地使用抗 D 免疫球蛋白,有可能影响各个地区对这种检查的采用。[27]

二级预防

一旦发生同种异体免疫,初级预防不再有效,不再给予抗 D 免疫预防疗法。 这时的预防措施包括监测胎儿和孕妇是否存在胎儿贫血或积液的体征。 幸运的是,在第一次受影响的妊娠中,初始致敏一般较轻。 一旦检测到抗 D,连续进行抗体滴度定量,以便记录疾病恶化的情况同时确定是否需要额外的胎儿检查和/或治疗。 有一些导致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是有可能被改变的,例如共用针头静脉注射毒品、腹部创伤、人工流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