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急慢性中耳炎、脑膜炎、胆脂瘤和内耳畸形。

眩晕

患者通常描述眩晕为“天旋地转”感(快速旋转性)。

急性眩晕可持续长达72小时。

眩晕

可能意味着多种症状,包括:漂浮感、平衡失调、认知障碍。

恶心和呕吐

眩晕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听力损失

典型表现

可能为单侧或双侧

耳漏

耳分泌物提示有伴鼓膜穿孔的急慢性中耳炎存在。

其他诊断因素

眼球震颤

眼球快速的往返侧向运动常可见于迷路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耳鸣

可能出现的症状(耳内持久存在的噪声)

头部和躯体快速运动诱发的眩晕

出现于急性眩晕之后,提示前庭代偿不完全。

流感样症状

病毒性迷路炎可发生于流感样疾病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类疾病期间,因此可表现为发热、咽喉痛及其他流感样症状。

耳痛

伴急慢性中耳炎的患者可表现为耳痛。

危险因素

病毒感染

迷路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其他致病病毒包括: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HIV病毒。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感染,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鼓室或乳突腔的持续炎症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细菌毒素向内耳扩散。

已有证据表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或不伴胆脂瘤)可伴随细菌直接侵入耳囊。

急性中耳炎

中耳急性炎症通常导致浆液性迷路炎,继发于细菌毒素向膜迷路的扩散。

胆脂瘤

胆脂瘤(中耳腔的一种上皮和结缔组织堆积性炎症)直接侵蚀迷路或内听道,增加了迷路炎发生的风险。

脑膜炎

细菌毒素通过圆窗或内听道扩散导致浆液性迷路炎,这一过程可发生于细菌性脑膜炎,其也可由炎症介质通过蜗水管向内耳的扩散导致迷路炎(蜗水管连接蛛网膜下腔和耳蜗底周鼓阶)。继发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脑膜炎是迷路炎和和听力损失的最高危因素。

内耳畸形

常继发于内耳和中耳的异常交通。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

迷路炎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 如,Cogan's 综合征,Behcet's病),这些罕见的疾病引起免疫介导的内耳损伤,进而导致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

梅毒

性传播疾病病史增加罹患接触性梅毒的风险,[3]如果不加以治疗,梅毒最终将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耳(三期梅毒性神经炎)。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