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治疗以对症为主,包括前庭抑制剂和止吐药。耳鸣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长效疗法主要是停用前庭抑制剂的同时采用前庭康复疗法。大多数迷路炎急性发作都是短期、自限性的,患者在门诊接受治疗即可。但当经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复视、言语不清、步态不稳、局部无力或麻木)时,应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药物治疗。

病毒性迷路炎

病毒感染是迷路炎的最常见病因。

控制眩晕

  • 前庭抑制剂可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期天旋地转性的眩晕。这些药物常有镇静效果,服药期间患者应避免驾驶和仪器操作。苯二氮卓类药物已成功用于控制眩晕,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美克洛嗪是一种抗组胺及抗胆碱能药物,也可用于控制眩晕,但效果弱于苯二氮卓类。急性眩晕症状通常72小时之后缓解。医生给予前庭抑制剂治疗时应谨慎,因为此类药物会抑制前庭代偿,并且有药物滥用的潜在危险。

伴随的恶心、呕吐

  • 止吐药,例如异丙嗪,甲氧氯普胺、丙氯拉嗪,可用于缓解伴随的恶心、呕吐症状。甲氧氯普胺连用不得超过5天,以尽量减小神经系统或其他副作用。不推荐用于儿童。[14]应关注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当患者长期恶心、呕吐时。对于这些患者,应给予静脉内补液并在治疗前后应行基础代谢组检查。

突发性听力下降

  • 对于突发性听力下降的患者,短疗程口服皮质类固醇是标准疗法。口服皮质类固醇用于脑膜原生的听力下降是有争议的。

HIV相关迷路炎

  • 艾滋病患者主诉包括迷路炎在内的一系列听觉和前庭系统症状已有报道。这些症状主要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还是其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所致尚待进一步研究。

细菌性迷路炎

可继发于中耳炎(中耳感染)或细菌性脑膜炎。除了治疗眩晕及恶心、呕吐外,患者还需要抗生素治疗。

急慢性中耳炎

  • 如果有中耳炎的征象,比如耳痛、耳溢液、局部皮肤发红、鼓室积脓等异常的耳部检查发现,并且没有全身感染征象(如,发热、寒战),则应给予局部用抗生素。滴耳剂所含抗生素浓度应大于脓液培养和药敏实验所得出的最小抑菌浓度数倍。[15]对于鼓膜穿孔且有脓液流出者,局部用药前应先将耳道清理干净。除非患者有全身感染征象(如,发热、寒战),一般不推荐口服抗生素。在多次发作急性中耳炎后,患者可能需要行鼓膜切开术并放置压力平衡管。

细菌性脑膜炎

  • 如果怀疑颅内感染(如,脑膜炎),应立即给予静脉内抗生素治疗,如果有耳漏存在,应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

自身免疫相关性迷路炎

自身免疫相关性迷路炎(例如,Cogan's综合征、Behcet's病)患者可能对于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较好。为防止皮质类固醇无应答,交替应用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依那西普,咪唑巯嘌呤)可在起到巩固和提高听力、平衡功能的同时避免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16]

梅毒性迷路炎

梅毒血清学阳性的患者应接受适当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并由传染科专家对其进行评估。[4]

持续的前庭症状

治疗后遗留持续性前庭症状的患者可接受前庭康复疗法。[17][18]这种疗法是应用物理治疗和职业疗法来治疗眩晕和平衡障碍。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