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至今尚不明确病因。但是,现已提出集中致病因素,大多数研究理论把这些致病因素归为五类中的一类:

  • 病毒感染 / 毒素暴露:探究病毒性病因的多项研究主要关注呼吸道肠道病毒、轮状病毒及其他嗜肝病毒。至今仍无法确认何种病毒可致病。基于人体抗体研究、免疫组织化学、病毒颗粒电子显微镜检查及断奶小鼠模型的相似性研究,3 型呼吸道肠道病毒致病可能性最大。[19][20][21][22][23][24][25][26][27][28]一些研究已发现导致初生羔羊胆道闭锁的一种植物毒素。[29]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确定毒素暴露对于人类胆道闭锁的可能作用。

  • 形态形成缺陷:在胚胎发育关键期可能由毒素引起。最有力的证据来自胚胎型疾病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生黄疸,通常伴随先天性异常。[3][4][5][6][7][8]

  • 遗传素质:该疾病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学规律,但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促发作用。与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B12(A9-B5 和 A28-B35 单倍型)相关性增加及早期发病均提示对获得性病损存在遗传易感性。[30][31]家族内同时发生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的报道证实了共同病原特征的可能性,但结局主要由病损的持续时间及受累严重程度所决定。[18][32][33][34]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已表明 ADD3 基因是胆道闭锁的一个可能易感因素。[35][36]

  • 产前循环缺陷:胆管仅从肝动脉循环获得血供。肝移植时肝动脉血流中断可导致胆管损伤,亦如胎羊模型所见。[37][38][39]

  • 免疫或自身免疫性失调:该疾病的动物模型证实了自身免疫的作用。胆管上皮特异性自体反应性 T 细胞足以引起小鼠胆管炎症,造成相似表型。疾病小鼠模型中采用的肝脏 T 细胞转移可引起免疫缺陷小鼠胆管特异性疾病。[40][41][42]研究者正在人体组织中进一步验证此结论。

病理生理学

疾病潜在的破坏性炎性过程可侵及部分短节段胆管、整条胆管、甚至整个胆管系统。肝门和十二指肠之间的肝总管或胆总管部分闭塞或不连续。炎症是疾病的标志,即便肝门肠吻合术术后炎症仍不会消退,会继续侵及肝内胆管系统,导致纤维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进而导致营养障碍。[43]

分类

基于胆道解剖的 Ohi 分类体系

日本胆道闭锁注册机构 (Japanese Biliary Atresia Registry) 使用的 Ohi 分类体系可描述解剖变异型。[1]

胆道解剖分为三型:

  • I 型:胆总管闭锁(10%的患者)

  • II 型:肝管闭锁(2%的患者)

  • III 型:肝门闭锁(88%的患者)。

有时,前两型被称为可纠治型胆道闭锁,最后一型即所谓的不可纠治型胆道闭锁,大多数患者为此类型。

基于症状表现的分类

基于症状表现,胆道闭锁可分为 2 种类型:

  • 绝大多数病例(80%-90%)属于围产期型。婴儿首次排便通常为色素便,儿童出生体重为平均水平。胆汁淤积性黄疸在出生后 4-8 周出现。

  • 10%-35% 的病例为胚胎型。[2]这些患儿出生时即患有胆汁淤积性黄疸,其中 10%-20% 伴有相关的先天性缺陷。

基于合并畸形的分类

半数合并有畸形的胆道闭锁患儿具有提示为偏侧性缺陷的典型特征(特点为右 / 左轴单个或多脏器异位)。[3][4][5][6][7][8]这称为胆道闭锁脾脏畸形、多脾综合征或内脏异位合并胆道闭锁。一系列研究发现有:

  • 下腔静脉肾上腺段不对称延续中断

  • 十二指肠前门静脉

  • 肝脏对称

  • 肠旋转不良

  • 异位畸形(反向、模糊)

  • 支气管异常

  • 多脾

  • 心脏畸形。

另一半有畸形的患儿不属于此范围。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