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有抗炎、免疫调节特性,可增加非胆盐依赖性胆汁流动。尽管存在这些可能的机制,但皮质类固醇疗法的好处尚未得到证明,已知的益处不足以抵消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所带来的相关风险。争论焦点集中在几个问题上,包括风险获益比、最佳剂量、最佳逐渐减量方案以及短期-长期获益。[69][70][71][72][73][74][75]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以 140 名胆道闭锁婴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效果。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后给予口服泼尼松龙,共治疗 13 周,肝门肠吻合术术后 (post-HPE) 6 个月、24 个月时评估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皮质类固醇治疗组的患儿在 HPE 术后 6 个月未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胆汁引流获益。此外,治疗组 2 岁时自体肝生存率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善。皮质类固醇治疗组的患儿不良事件发作时间比安慰剂组患儿要早,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不支持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胆道闭锁患儿。[7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