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包括颅面畸形,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巨舌,胃食道反流,过敏性鼻炎,吸入二手烟,肌张力减低,药物,酒精和唐氏综合征。

管教方式不一致导致≤5岁儿童的行为失眠。

青少年更多是睡眠相位延迟性失眠,尤其是夜间暴露于光线刺激时。

睡眠中打鼾、喘息、窒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打鼾通常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突出症状,但不是所有打鼾的儿童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10%~14%的6岁以下儿童经常会打鼾。[24]

在高危人群中,如唐氏综合征儿童,没有打鼾并不能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其他在睡眠研究进展中提出的征象和/或症状,也需要警惕。[67]

盗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多是呼吸费劲的结果。

张口呼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多于腺样体肥大有关。

睡眠中颈部过度伸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是孩子试图在睡眠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式。

睡眠不安和周期性四肢运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是试图在睡眠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结果。

继发性夜间遗尿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至少有3个月不尿床期的孩子再次出现夜间遗尿被认为是继发性夜间遗尿,这常见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也可以出现。

无法入睡(睡眠相关障碍)

睡眠相关障碍与夜间无法入睡相关,这不会对白天造成任何外在影响。

猝倒(发作性睡病)

肌张力突然暂时性丧失。诊断为发作性睡病。

入睡前或觉醒前幻觉(发作性睡病)

显示快眼动相出现在清醒期。入睡前幻觉通常出现在入睡时。觉醒前幻觉通常出现在快觉醒时。

睡眠麻痹(发作性睡病)

然而这常见于普通人群,发作性睡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快眼动相期出现在清醒期。

不稳定的作息时间表(睡眠相位延迟障碍/综合征)

尤其是在工作日与周末睡眠时间不稳定。

其他诊断因素

日间过度睡眠

它可以出现在许多睡眠障碍中,因此非特异性。通常有在学校睡觉的病史。可以在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中出现(发生率为80%),昼夜节律性障碍(尤其是睡眠相位延迟障碍/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更常见于年长儿童和肥胖儿童)、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发作性睡病、Kleine-Levin综合征、Smith-Magenis综合征、药物继发。

晨起唤醒困难

它存在于许多睡眠障碍中,因而非特异性。它可以出现在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中(发生率为80%)、昼夜节律性障碍(尤其是睡眠相位后移障碍/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Kleine-Levin综合征、Smith-Magenis综合征、药物继发。

梦游或梦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发作性睡病中会出现与睡眠或觉醒有关的混杂事件。

发作性睡眠(发作性睡病)

尤其是在情感因素的刺激下出现的突然入睡。

拒绝在自己卧室里睡觉(睡眠相关或限制设置障碍)

也与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

危险因素

颅面畸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颅面结构畸形,包括上颌骨发育不全、缩颌、小颌畸形、伴发颅缝早闭的先天性综合征可减小上气道孔径和缩窄口径。这些情况包括唐氏综合征,合并Robin序列征、Collins、Pfeiffer和Apert综合征的罕见个体。[38][39][50][51][52]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导致上气道狭窄、口径减小,进而导致阻塞。虽然大多数患者通过腺样体扁桃体切除可以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但还是有一些研究表明在这些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复发。[53][54][55]

巨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唐氏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或其他贮积性疾病可以合并巨舌,使上气道口径缩窄,进而导致阻塞。[41]

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可导致上气道软组织炎症,缩窄口径,使气道在吸气时的负压作用下更容易塌陷。[42]

过敏性鼻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可缩窄上气道口径,使其在吸气时的负压作用下更容易塌陷。[43]

吸入二手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已被证实是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其所致的上气道粘膜直接炎症反应有关。[44]

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已明确证实其能增加成人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病风险[21][22]

也见于唐氏综合征或 Prader-Willi 综合征。这些也可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肌张力减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肌张力基线水平减低和/或中枢性肌张力减低都能减小上气道口径,进而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46]

酒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酒精将会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47]

药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巴氯芬将会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48]

唐氏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在遗传性综合征中,唐氏综合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30%~60%唐氏综合征患者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19]

夜间光线刺激(睡眠相位延迟障碍/综合征)

对夜间光线刺激的高敏感性可导致昼夜节律延迟。[36]

管教方式不统一(限制设置障碍)

限制设置障碍在孩子尝试跨越父母所设置的认为可接受的限制时显得尤为突出。父母管教方式不统一会给孩子传递混淆信息,导致其对父母管教方式的恰当性具有不同看法。

年龄小于6岁(儿童期行为失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儿童期行为失眠非常普遍,在≤5岁的儿童中患病率为20%~30%。[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高峰年龄是 3 至 6 岁。[23]此时扁桃体和腺样体对上呼吸道的相对尺寸达到最大值。

青春期(睡眠相位延迟障碍/综合征)

睡眠相位延迟性失眠在青少年中很常见。[7][8][9]

在没有外部因素导致他们的内部昼夜节律改变的情况下,青少年往往会推迟他们的睡眠时相以适应大于24小时的昼夜节律。[34]它通常是由于睡眠卫生不良和外界压力(如学业、社会交往和体育活动)共同导致。所有这些都可以推迟睡眠。工作日睡眠不足将会导致人们倾向于在周末睡懒觉以补充不足的睡眠。该综合征也可以由对夜间光线的高敏感性和某些生物钟相关基因差异所致。[7][36][37]

卧室环境干扰(睡眠相位延迟障碍/综合征)

问题在于环境是否黑暗、安静,是否有宠物在房间里,是否在使用电脑、电视、手机、MP3。上述这些因素均可干扰孩子入睡。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