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副韧带损伤必然由膝关节外翻(由中线向外扭转)和 / 外旋所致。外翻应力发生机制可以是接触性、非接触性以及过度使用。接触机制,常与膝关节侧方打击有关,涉及外翻应力过大,并经常导致内侧副韧带完全撕裂。非接触性外翻和外旋应力,见于腿部运动时骤停、旋转运动或减速运动(例如滑雪),常导致内侧副韧带部分撕裂。最后,过度使用机制可能出现在反复施加膝关节外翻应力的运动项目中,例如游泳(蛙泳窄蹬腿)和体操等。[11]
解剖学上,内侧副韧带由浅层和深层构成。浅层内侧副韧带居于膝关节内侧中层,跨度为从内侧股骨髁至广泛附着于胫骨干骺端,位于关节线下 4-5 cm。[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前位膝部解剖(右侧膝关节),移出髌骨由医学博士 Sanjeev Bhatia 创建;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膝部内侧斜视图(右侧膝关节)。MCL:内侧副韧带由医学博士 Sanjeev Bhatia 创建;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它是限制膝关节所有屈曲角度的外翻力的主要结构。深层内侧副韧带居于膝关节内侧第三层,通常与表浅内侧副韧带通过囊膜分离,囊膜可促进膝关节屈曲时内侧副韧带的两个部分的滑动。内侧副韧带深处连接至内侧半月板,但并不限制膝部外翻应力。
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表浅内侧副韧带纤维撕裂数量成比例相关。最常见的内侧副韧带损伤部位是其股骨附着处。[11]I 级损伤有少量纤维撕裂,II 级损伤韧带纤维撕裂程度增加,III 级损伤导致内侧副韧带纤维完全撕裂。不过矛盾的是,高级别内侧副韧带损伤通常疼痛较轻,可能因为损伤的韧带张力较小或无张力。[11]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反复经受膝关节外翻不稳定感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这些终将导致创伤后关节炎。I 级和 II 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愈合通常遵循相对可预测的顺序:出血、炎症、增殖和重建。[12]
患者常并发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13]运动骤停所致的膝关节损伤中(当运动员强制性改变承重脚的方向时发生),作用于膝关节的外翻力通常会首先撕裂内侧囊韧带,其次是内侧副韧带,最后是前交叉韧带。[14]因为半月板牢固地附着在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撕裂通常伴随内侧副韧带撕裂。
单纯性 I 级内侧副韧带损伤(轻度)
内侧副韧带只有少量纤维撕裂,但韧带完整无损。
单纯性 II 级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度)
内侧副韧带部分撕裂。然而,韧带纤维依然连接。可能有轻度的病理学松弛,可能伴或不伴症状。
单纯性 III 级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度)
内侧副韧带的完整性被完全破坏。膝关节有严重的病理性外翻应力松弛。
内侧副韧带损伤分级根据膝关节屈曲 20° 至 30° 并施加外翻负荷时内侧关节张开距离:[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外展(外翻)应力试验由医学博士 Sanjeev Bhatia 提供;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I 级:张开距离 0-5 mm
II 级:张开距离 5-10 mm
III 级:张开距离 >10 mm
内侧副韧带 + 前交叉韧带 (ACL) 损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内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病。
内侧副韧带 + 多韧带损伤
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和半月板经常合并损伤。
反复性内侧副韧带损伤
反复性或慢性内侧副韧带损伤通常是急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并发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