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李斯特菌病是一种食源性疾病,罕见垂直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 6 个李斯特菌菌种中唯一能导致人类感染的菌种。它是一种革兰阳性、无芽孢形成、兼性厌氧杆菌。[5][10][34] 曾经发现了不同的血清型,但除了流行病学目的外,在其识别方面没有诊断意义。[34] 这种细菌可在 1°C 至 37°C(33.8°F 至 98.6°F)之间生长,但最佳生长温度是 30°C 至 37°C (86-98.6°F)。在 4°C 至 10°C (39.2-50°F) 时,李斯特菌的生长优于其他病原体。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增菌法,有助于识别李斯特菌。[10][11] 这种杆菌在自然中广泛分布,通常污染许多种食物,包括软乳酪、未经巴氏法灭菌的牛奶及奶制品、生蔬菜以及暴露和剩下的牛肉和家禽肉。[7][12][13][35] 罕见的感染途径是垂直传播(经胎盘或通过被污染的产道)以及直接接触(兽医、农民)被污染的动物胚胎或家禽。[2][4] 在罕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无症状的带菌者传播。

病理生理学

能够导致疾病的接种物取决于患者的免疫学情况以及取决于胃酸化能力。[1][3] 由于细胞免疫相对受损以及胃酸化不足,免疫受损或老年人群、孕妇和新生儿更加易感。是由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的对李斯特菌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而不是由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这种机制使得艾滋病(尤其是 CD4 <100/mm³ 时)、血液恶性肿瘤或接受化疗的患者中李斯特菌病病例增加。[1][18][19] 潜伏期范围为 10 至 70 天。病原体的毒力还决定了临床疾病的严重性,并且与特异性血清型相关。在李斯特菌流行期间还发现了多种血清型。

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病原菌,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裂,并可能通过在细胞间的转移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铁是细菌代谢和生长所必需的;因此在铁超负荷状态(这也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种形式)可以观察到感染。[5][34][36] 李斯特菌可通过血液循环累及每个器官,但最常见的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胎盘。[1][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