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当饮食中吸收的铁不足以弥补铁的消耗时出现铁缺乏。原因包括长期铁摄入不足,过度铁消耗和生理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未增加。铁消耗主要通过慢性失血或脱落细胞导致的损失。男性和非月经期女性的铁日均流失量约为 1-1.5 mg,月经期女性的约为 2 mg(月平均值)。[14] 妊娠对铁的需求增加,因为 9 个月铁的净损失量为 680 mg,约每天 2.5 mg。婴儿期和青春期由于急剧增长亦是铁需求量增加的时期。

缺铁性贫血 (IDA) 的病因包括:[15][16]

  1. 由于膳食营养不良 (19%) 或胃酸缺乏 (41%)、胃外科手术 (10%)、乳糜泻 (6%) 和异食癖导致的吸收障碍引起的铁摄入不足

  2. 由于未知病变引起的胃肠道出血 (56%)、痔疮 (10%)、水杨酸盐摄入 (10%)、消化性溃疡病 (8%)、食管裂孔疝 (7%)、憩室病 (4%)、肿瘤 (2%)、溃疡性结肠炎 (1%)、钩虫病、婴儿牛乳过敏、梅克尔憩室、血吸虫病、鞭虫病、月经过多 (29%)、献血、血红蛋白尿、自诱导的出血、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ture 综合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血管发育不良、止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或奔跑者贫血等原因导致的铁消耗增加

  3. 由于处于婴儿期、妊娠 (6%) 或哺乳导致的铁需求量增加

  4. 未知原因 (17%)。[15]

然而,失血是主要原因。少数情况下,在患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情况下,铁沉积在不产生血红蛋白的组织中;但是人体总体铁储备可能并没有减少。[7]

值得注意的是 IDA 有许多病因,其本身并不是最后的诊断。IDA 的诊断需进一步明确病因,才可能逆转疾病。

病理生理学

铁对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血红素酶中血红素基团的形成是必须的。成人通过粪便、脱落的黏膜和皮肤细胞每天丢失将近 1 mg(男性)~1.5 mg(绝经前女性)的铁。来自于被破坏或衰老红细胞的血红素重新循环到新的红细胞 (RBC) 中。[6] 铁主要在空肠内吸收,由转铁蛋白运输,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14] 如果铁丢失量或需求量多于吸收量,储存铁耗尽,患者即处于缺铁状态。铁储存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下降,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贫血导致携带氧能力下降,出现乏力、体能下降和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

分类

缺铁和相关疾病

由于缺铁导致 IDA 的原因主要有 4 种:

  1. 由于膳食营养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铁摄入下降

  2. 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献血、血红蛋白尿、自发性出血、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 综合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发育异常、止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或赛跑者贫血导致的失铁量增加

  3. 婴儿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

  4. 未知原因。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