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mann 肾炎模型为一种大鼠实验模型,可利用该模型对所提出的膜性肾病 (MN) 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深入了解。 在该模型中,megalin(致肾炎抗体的靶抗原)在足细胞表面表达。 首先,IgG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下空间表面。 随后,补体因子 C5b 至 C9 被激活。 补体系统激活后,募集炎性细胞,释放各种氧化剂、蛋白酶和细胞因子,从而损害肾小球基膜 (GBM)。 该炎症级联反应导致 GBM 的功能性和物理性破坏伴足细胞消失,进而增加蛋白质渗透性,升高尿液中的尿蛋白水平。[7]
但对于形成免疫复合物的 MN 患者,人足细胞中尚未发现或上皮下免疫沉积物中尚未检测到 megalin。 在患有出生前 MN 的婴儿亚群中,中性内肽酶已被确定为人足细胞上致肾炎性抗体的第一蛋白靶点。[8][9]
已证实,高比例的特发性 MN 患者具有针对 M 型磷脂酶 A2 受体(PLA2R,位于足细胞上的一种跨膜蛋白)的循环抗体。[10][11] PLA2R 似乎是人类特发性 MN 发病机制中的一种主要抗原。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10% PLA2R 抗体检测为阴性的特发性 MN 患者中,足细胞上表达另一种跨膜蛋白的流行率高,这种蛋白被称为 1 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 (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 THSD7A);因此,THSD7A 也可能参与人类特发性 MN 的发病机制。[12]
特发性或原发性膜性肾病 (MN)
若不能识别发病原因即可确诊。
占高达三分之二的病例。
继发性 MN
高达三分之一的病例有基础病因。
自身免疫性病因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
感染:涉及乙型和丙型肝炎、梅毒。
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癌症(结直肠、肺等)、淋巴瘤或黑色素瘤可能是一些 MN 病例的基础病因。
药物:有人提出,金、卡托普利、锂、青霉胺及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是致病因素。
其他可能的病因为结节病和肾移植术后。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