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外伤后眼内炎 |
短期 | 高 |
体征包括明显的炎症伴随纤维、前房积脓(脓在眼内),玻璃体浸润和角膜混浊。 危险因素包括贯通伤、持续眼内异物、农村环境、污染的伤口、晶状体囊破裂和距离首次手术治疗延迟时间长。[37] 常见微生物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蜡状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占所有病例的25%,发生在泥土污染的创伤之后。[3]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和眼球丧失。 治疗方法是玻璃体内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2]除此之外,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性玻璃体切除很重要。[53] 对于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进行预防。推荐玻璃体内、全身和局部抗生素使用(例如,第三代和第四代喹诺酮类)。为促进开放性眼球伤口关闭,早期治疗时联合全身抗生素为降低并发症的最好治疗方法,除非证明其他疗法有效。[54] |
||
眼眶骨折 |
短期 | 高 |
这经常发生在摩托车碰撞、斗殴或运动相关损伤的青少年男性。 这可能与颅内和眼球损伤相关。 眼眶骨折的常见体征包括眶周出血斑、复视、眶内神经分布知觉下降和眼眶气肿。 应该做眼眶CT定位骨折和确定相关的损伤。 |
||
交感性眼炎 |
长期 | 低 |
贯通伤之后发病率大约0.2%。[55] 报道称症状可发生在损伤后1周至66年。 临床特征包括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中重度玻璃体炎、睫状体炎症、脉络膜炎、视乳头旁脉络膜萎缩和视神经水肿。[56][57][58] 一旦作出诊断需要进行快速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从而保存视力。 对于眼球严重损伤的病例,应该尽一切努力保存受伤眼球,避免眼球摘除。[59][60][61] 当手术修复无法进行或患者存在全眼球炎时可能需要实施眼内容剜除术。[62] |
||
持续的眼内异物 |
长期 | 低 |
惰性异物,如石头、玻璃、沙子、陶瓷、塑料盒和二氧化硅,可以被很好的耐受。除非视轴受到影响,否则不需治疗。 活性异物包括锌、铁、铜和铝。 铝和锌颗粒可能引起显著地炎症反应和视网膜前和玻璃体纤维化,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眼球痨。 纯铜颗粒可能导致伴随剧烈炎症的急性铜屑沉着病和眼球丧失。[63] 含少于85%铜浓度的铜合金颗粒可以导致以铜沉积在基膜为特征的慢性的铜屑沉着病。 铁颗粒经常沉积在虹膜括约肌和舒张肌、晶状体上皮、无色素睫状体上皮、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网膜。[64] |
||
瘢痕形成 |
存在差异 | 高 |
严重烧伤的长期并发症。 |
||
房角后退 |
存在差异 | 高 |
定义为在虹膜突水平出现纵形肌从放射状睫状肌的分离。 前房角镜检查显示睫状体带的增大,同时眼内压可能升高。 可能需要药物降低眼压,而这对于防止视神经损害是必要的。 |
||
眼内压升高 |
存在差异 | 高 |
持续的眼内压升高(>22mmHg)可能导致视神经损害和视野丢失。 |
||
视网膜脱离 |
存在差异 | 低 |
它可能发生在球内异物之后。 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巩膜或角巩膜入口伤、球内异物的大小、术前的视网膜脱离和球内异物的位置。[41] 可能需要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巩膜扣带术或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
||
Purtscher's 病 |
存在差异 | 低 |
视网膜病,可能出现在伤后最初两天。 除了视网膜病,剩余的眼部检查是正常的。 通常累及双侧视网膜。 视力可能受影响,取决于黄斑区的累及程度。 眼底检查显示巨大棉绒斑、扩张扭曲的脉管结构、出血和视网膜水肿,多数一般位于视盘周围。 |
||
粘连 |
存在差异 | 低 |
这是一种眼部体征,表现为虹膜粘附角膜(即前部粘连)或晶状体(即后部粘连)。 他们可以由眼部创伤引起,可能导致特定类型的青光眼。 有时经过仔细检查可以发现,但是通过检眼镜或裂隙灯更容易发现。 |
||
角膜上皮结膜化 |
存在差异 | 低 |
严重烧伤的长期并发症。 |
||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存在差异 | 低 |
严重烧伤的长期并发症。之后可能发生脉络膜断裂。 适用激光光凝术、光动力疗法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取决于病变的位置。[65] |
||
白内障 |
存在差异 | 低 |
震荡性白内障是一种急性的晶状体混浊。它可能是进展迅速的,需要手术去除的。 裂隙灯检查显示白内障、伴随或不伴随前囊膜损害、晶状体半脱位或脱位、深前房、虹膜震颤或前房玻璃体前界脱垂。 |
||
青光眼 |
存在差异 | 低 |
眼球的化学性浸润也有可能因小梁网瘢痕化和房水外流减少导致继发性青光眼。 |
||
眼球痨 |
存在差异 | 低 |
严重烧伤后可出现缩小的无功能眼球。 |
||
角膜或视神经损害 |
存在差异 | 低 |
较少见,眼前房积血后3-5天可并发眼内压的升高和/或继发性出血,可导致角膜或视神经损害。 |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存在差异 | 低 |
这是成功的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有报道称其发生率在严重外伤后高达40%。[66] 形成取决于损伤的类型。 它在穿孔伤后出现最早(1个月),其次是破裂伤(2个月)和球内异物(3个月)。[66] |
||
脉络膜上腔出血 |
存在差异 | 低 |
一种罕见的但是严重的眼部手术并发症。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立即进行伤口边缘对合可能对保存眼球有帮助。 |
||
晶体半脱位或脱位 |
存在差异 | 低 |
钝器伤之后,晶体小带可能部分或全部断裂,从而分别导致晶体半脱位或完全脱位。 晶状体经常向后脱入玻璃体腔,但是由于空间限制也可能在前房中,这有可能导致损害必须摘除。 |
||
玻璃体出血 |
存在差异 | 低 |
它可能发生在眼部外伤之后,如果发生,需要经常随访。 血液可来自眼内任何组织、虹膜血管、睫状体、视网膜或脉络膜。 |
||
睫状体分离术 |
存在差异 | 低 |
可以发生在眼钝器外伤之后,被定义为睫状体从其插入的巩膜突上分离。 它可使前房和脉络膜上腔之间发生沟通,随后葡萄膜虹膜外流增加和张力降低。 前房角镜检查显示睫状体和巩膜突之间有裂缝,缺损大小与张力降低(低眼压)的程度不相关。 这需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滴眼液治疗,从而加深前房,并防止粘连形成。闭合可能需要手术实现。[32][70][71][72][73] |
||
脉络膜破裂 |
存在差异 | 低 |
Bruch膜几乎没有弹性,在前后压缩下的拉伸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改变、破裂。 预后良好,除非损伤直接累及黄斑。[74] 它可以单发或多发而且表现为视盘旁向心性的特征性形状。 如果存在,则其他严重病理学改变的可能性高。[75] 如果破裂累及黄斑视力丧失非常迅速,或其作为一个晚期并发症继发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
视网膜震荡 |
存在差异 | 低 |
由眼球钝器伤引起,由感光细胞外节破裂导致。[76] 表现为视力下降。 散瞳检查眼底,创伤后几个小时视网膜呈现白色反光。 后极部的视网膜震荡被称作Berlin水肿。 如果黄斑中心凹受累,樱桃红点可能会出现。 预后通常良好,3-4周恢复。视力结果可能因相关的黄斑色素上皮病变、脉络膜破裂或脉络膜孔形成而受到限制。 |
||
弹伤性视网膜炎 |
存在差异 | 低 |
定义为一种视网膜损害。发射功能与高速眼眶弹伤之后。 扩大的眼底检查显示脉络膜和视网膜大面积破裂和坏死伴随视网膜下和视网膜出血。 在急性损伤处理之后,会出现广泛的瘢痕组织和色素性改变。 视力丧失可能由于黄斑受累,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形成通常可保护继发的视网膜脱离。[77] |
||
脉络膜上腔出血 |
存在差异 | 低 |
可能由于严重的开放或闭合眼球外伤引起。 特征性体征包括疼痛、眼内压升高、眼睛出现暗月形物体伴随红光反射消失、葡萄膜组织脱垂和鲜血从眼内流出。 |
||
外伤后黄斑孔 |
存在差异 | 低 |
由混合机制产生,包括挫伤坏死和玻璃体牵拉。 它可以立即出现在外伤之后,可能与严重的Berlin水肿相关,脉络膜破裂导致视网膜下黄斑出血或严重的黄斑囊样水肿。 它一般是椭圆形的,但是特发性黄斑孔是圆形的。相对于特发孔更容易自然闭合。[78] 手术(玻璃体切除术、限制性内膜剥除和气体填充)成功率很高,即使存在其他黄斑病变。[79] |
||
脉络膜视网膜损害 |
存在差异 | 低 |
发射功能与高速眼眶弹伤之后。 扩大的眼底检查显示脉络膜和视网膜大面积破裂和坏死伴随视网膜下和视网膜出血。 在急性损伤处理之后,会出现广泛的瘢痕组织和色素性改变。 视力丧失可能由于黄斑受累,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
||
虹膜炎 |
存在差异 | 低 |
出现在伤后第一个24小时内。 表现为钝痛、畏光、流泪增加和视力模糊。 裂隙灯检查显示前房白细胞和闪辉和角膜缘结膜充血。 |
||
脉络膜破裂 |
存在差异 | 低 |
Bruch膜几乎没有弹性,在前后压缩下的拉伸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改变、破裂。 它可以单发或多发而且表现为视盘旁向心性的特征性形状。 如果存在,则其他严重病理学改变的可能性高。[75] 如果破裂累及黄斑,视力丧失非常迅速,或其作为一个晚期并发症继发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
角膜溃疡 |
存在差异 | 低 |
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判断,但是通过荧光素染色放大观察才能排除诊断。 通过确定上皮缺损伴随上皮下间质浸润进行诊断。可能与前房反应和积脓形成有关。 如果有怀疑,应转诊至眼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
||
细菌性角膜炎 |
存在差异 | 低 |
角膜擦伤伴随感染物质(农业器具、植物)的患者有发展成角膜炎的风险。 存在这一病变或疑似的患者,应每天进行检查是否存在角膜浸润或溃疡。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