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证据

证据评分

    证据 A

    自杀风险降低:有高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安慰剂或活性药物对照药物相比,使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治疗存在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患者,会减少自杀意念和死亡率。[150]

    证据 A

    抗抑郁药在青少年中的安全性:有高质量的证据表明,青少年的大多数自杀事件发生在持续存在抑郁和症状改善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药物诱发行为激活为一种先兆。[157]

    证据 A

    自杀对遗族产生的影响:来自一项纳入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的高质量证据表明,因自杀痛失亲人者和因其他原因而痛失亲人者相比,二者在一般心理健康、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焦虑或自杀行为之间无显著差异。[178]

    证据 A

    自杀死亡减少:有高质量的证据(来自一项多地点 RCT)表明,对于自杀未遂的急诊患者,与常规护理相比,给予简短的咨询会辅以系统性长期联系,在 18 个月随访时,可显著减少后续自杀死亡人数。[181]

    证据 B

    自杀死亡风险:对心理剖析研究进行 meta 分析(中等质量证据)发现,药物相关障碍(OR 5.24,95% CI 3.30 至 8.31)和情感障碍(OR 13.42,95% CI 8.05 至 22.37)与自杀死亡风险密切相关。[44]

    证据 B

    症状改善: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对于有高水平自杀意念的患者,与出院时夜间护理相比,日间医院治疗可使症状减少更多。[115]

    证据 B

    再次蓄意自伤: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对于有近期自伤史的患者,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认知疗法加常规护理(社区临床医生提供的护理,研究病例管理者提供追踪和转诊服务)似乎可更有效地降低 6-18 个月期间的蓄意自伤发生率,并减少自伤企图。

    证据 B

    自杀行为减少:来自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的中等质量证据表明,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在减少自杀行为方面效果显著。[119] 此外,有证据表明,CBT 似乎对成年人有效,但对青少年并不同样有效;对个别患者有效但对成组患者无效;当直接关注降低某些方面的自杀行为时有效,但集中于其他症状(例如抑郁或痛苦)时无效。[119]

    证据 B

    自杀和自杀企图风险降低:来自 meta 分析的中等质量证据表明,对双相情感障碍或其他重性情感障碍患者使用锂剂治疗,在平均 18 个月时,自杀和自杀企图风险降低了约 80%。[140]

    证据 C

    再次故意自我伤害:有低质量的证据表明,在降低 16 周时再次故意自我伤害的患者比例方面,住院大约 17 小时似乎并不比立刻出院更有效。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