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即刻行动应包括,远离自杀工具、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治疗现有的精神障碍。[110][111]
自杀意图程度较高、有具体计划或选择高致命工具的患者应归为高风险。
确定合适的治疗环境至关重要。通常建议住院或在安全场所接受观察,但这可能不会减少后续的自伤企图。证据 C 存在精神病和/或缺乏足够社会支持的患者也应入院接受持续监测。[112]
入院时,应根据既定自杀协议,并采用合适强度的监督对患者进行监测,且不应有获得自伤方法的途径。
若患者拒绝住院,可按照当地的法律程序使其非自愿住院。医生要熟悉当地有关非自愿住院的法律问题。
门诊治疗可能更适合有慢性自杀意念但无显著自杀企图既往史的患者。门诊治疗若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强大的支持网络且方便获取门诊服务。[112]证据 B
如果不确定患者在治疗机构以外能否确保安全,则住院进行评估或者在能对患者的环境进行更全面评估前住院是明智的。
对于多数自杀意图风险高的患者,心理治疗是恢复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无某种特定干预措施被证实可减少自杀,[116] 并且大多数自杀干预性治疗被评估的是预防自杀企图的有效性。[117]
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认知行为疗法 (CBT) 可有效减少重复自杀企图。[117][118]证据 B证据 B CBT 适应人群包括对 CBT 治疗有反应的精神障碍(例如抑郁)患者。
辩证行为疗法 (DBT) 是一种高强度的长期干预,以联合行为、认知和支持治疗为特征,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
DBT 可减少近期有自杀自伤行为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企图。[120] DBT 在用于具有边缘性人格特征的自杀青少年时也有良好前景。[121]
与当前自杀企图相关的任何身体伤害均应得到合适治疗。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锂剂 : 初始剂量 300 mg,口服,每天两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1800 mg/天,分 3-4 次给药
氯氮平 : 初始剂量 12.5 mg,口服,每天一次或两次,根据反应每 3-7 日增加 25-50 mg/天,最高剂量为 900 mg/天
或
丙戊酸半钠 : 初始剂量 750 mg/天,口服,分 2-3 次给药,根据反应和血药浓度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60 mg/kg/天
更多锂剂治疗在减少双相和其他心境障碍患者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方面的长期有效性已得到公认。证据 B[141]
停用锂剂治疗可能与自杀率升高有关。[142]
过量服用锂剂具有高致命性,因此在服用锂剂期间企图自杀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换药物。
患者应入院接受治疗,用药时需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氮平)或另一种情绪稳定剂(例如丙戊酸半钠)。与锂剂相比,关于丙戊酸半钠在预防自杀企图或自杀死亡方面相对有效性的报告不一。[143][144] 使用双丙戊酸钠治疗不会增加与自杀相关的不良事件。[145]
2018 年,欧洲药品管理局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建议,在妊娠期禁止将丙戊酸及其类似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因为在胎儿/儿童中存在先天畸形和出现发育问题的风险。[146]在美国,标准做法是只在其他替代药物无法接受或无效时,仅开具丙戊酸及其类似物处方用于治疗妊娠期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在欧洲和美国,除非已实施妊娠预防计划并且符合特定的条件,否则丙戊酸及其类似物不得用于具有生育可能的女性患者。[146]
虽然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锂剂联合使用并无绝对禁忌证,但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轻微增加(例如,如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急性抑郁发作),包括 5-羟色胺综合征。虽然对双相情感障碍者单独使用抗抑郁药,存在诱导快速循环的轻微风险,但是抗抑郁药与锂剂或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此风险。因此,需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快速循环史,若存在,可考虑替代疗法,例如 CBT 和光疗。如果开具抗抑郁药处方,应将其作为联合治疗的一部分,告知患者该风险,并明确告知患者哪些症状需立即就诊,并且应进行长达 6 个月的持续定期随访(通过电话或面对面)。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氯氮平 : 初始剂量 12.5 mg,口服,每天一次或两次,根据反应每 3-7 日增加 25-50 mg/天,最高剂量为 900 mg/天
和/或
锂剂 : 初始剂量 300 mg,口服,每天两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1800 mg/天,分 3-4 次给药
锂剂减少双相和其他情感障碍患者(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的长期有效性已得到公认。证据 B[141]
停用锂剂治疗可能与自杀率升高有关。[142]
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高自杀风险的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预防自杀企图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显著比奥氮平有效。[147]
能治疗敌意、冲动、抑郁但又不会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抗精神病药物在降低自杀风险方面可能很重要。[148]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氟西汀 : 初始剂量 10 mg,口服,每天一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 10 mg/天,每周一次,最高剂量为 80 mg/天
或
西酞普兰 : 初始剂量 20 mg,口服,每天一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40 mg/天
或
舍曲林 : 初始剂量 50 mg,口服,每天一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200 mg/天
重性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治疗与自杀风险的大幅下降有关。[149][150][158][159][160][161][162]证据 A
常用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所有 SSRI 类药物)。以上 3 种药物拥有最佳的上市后监测数据,并且这 3 种药物为通用的。使用较新、更昂贵的 SSRI 类药物不会增加实质性治疗益处。SSRI 是受欢迎的药物选择(主要原因是即使服用过量也安全)。然而,总体而言,抗抑郁药可降低自杀风险。[151]
关于抗抑郁药对一些易受影响年轻人的部分作用、潜在影响、自杀促进作用仍有争议。[153][154][158][176] 然而,近期多数分析支持这一结果,虽然极少数患者在 SSRI 治疗时可有新的自杀意念或自伤,但整体而言,SSRI 治疗可实质性地降低年轻人的自杀率,[155][156]证据 A 但是与成人患者相比,对防止自杀的作用可能较小。[158] 在年轻人中,在抗抑郁药治疗期间发生的自杀相关行为可能与更高的初始剂量和迅速上调剂量有关,[152] 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采用“低起始剂量和缓慢增量”的方法来给予药物治疗。
讨论的抗抑郁药仅限于被发现能减少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药物。
大量证据表明,镇静剂/安眠药在一小部分人中会产生抑郁和/或去抑制作用。[163] 因此自杀患者最好避免使用镇静剂/安眠药。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氟西汀 : 初始剂量 10 mg,口服,每天一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 10 mg/天,每周一次,最高剂量为 80 mg/天
或
帕罗西汀 : 初始剂量 20 mg,口服(常释型),每天一次,根据反应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 50 mg/天
在边缘性和其他人格障碍患者研究了氟西汀和帕罗西汀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普遍得出阳性结果。[150]
自杀事后服务针对受近期自杀影响的个人。事后服务项目的目的是帮助应对悲伤过程,并通过对遗族(定义为受到死亡影响的所有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等)开展悲伤辅导和教育,以降低自杀传染 (suicide contagion) 的发生率。
已证明,自杀时对其家庭成员遗族提供外展服务,与不提供外展服务相比,可增加使用旨在帮助应对悲伤过程的服务。[167] 此外,由训练过的安抚者实施的丧亲支持小组干预可使心理困扰的指标(例如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悲伤体验)明显改善。[168][169][170][171][172][173][174]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因为效果因个人和生存人群而异,且项目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因性别(母亲 vs 父亲)和困扰的严重程度而异。[170]
悲伤辅导不会降低痛失亲人者的自杀风险。[16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