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生物、家庭、经验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影响社交焦虑的发病。[10] 与普通人群相比,一级亲属患有社交恐惧症的风险高6倍。[11] 同卵双生的一致率为24%,异卵双生为15%。[12] 气质因素如行为抑制、害羞、内向以及焦虑敏感也是社交焦虑的风险因素。[13] 家庭因素(如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缺乏温暖)也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及社交焦虑风险。[10] 不良生活经验(包括转换、羞辱、丧失和贫困)对于社交焦虑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0] 焦虑的调节模型指出,多种社交线索会引发焦虑相关的症状。习得的逃跑或回避行为会维持焦虑,干扰社交技能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更严重的功能缺损以及失能。同样,一些安全行为,诸如只有与信任的朋友一起才会进入社交情境、避免进行目光接触、以及停留在社交聚会的外围,也会维持焦虑相关的损伤。[14] 可能会选择性地关注负面评估的社交线索和支持危险感知的内部线索。[15]

病理生理学

社交焦虑以对社会线索和新奇事物自动觉醒的提高为特征。恐惧过程受杏仁核的调节,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当暴露在新奇面部刺激时,此皮层区激活增加。[16] 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后,大脑前额叶区域(负责恐惧活动)的活动降低。[17] 同样,在行为抑制的气质类型个体,也注意到在新异刺激后杏仁核激活。[18] 其他病理生理学模型提示,环境刺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应增加可能与社交恐惧症相关。[19][20] 新兴的基因组研究提示,16号染色体可能是负责社交焦虑的潜在候选区域。[21] 在选择性社交刺激时,高级视觉皮层的激活似乎会影响对行为治疗的效果。[2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