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眼位偏斜)被认为是因为双眼输入皮层信号的竞争或交互抑制导致的弱视。源于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源于非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受到抑制。[1]
屈光参差(双眼的屈光不正不相等)导致其中一眼视网膜成像长期离焦。弱视由视网膜的模糊成像直接作用导致。也部分由双眼之间的竞争(或抑制)引起,类似于斜视性弱视的机制。[1]
屈光不正(双眼都同等离焦)的双眼之间没有皮层竞争或抑制。弱视仅仅由模糊成像引起。[1]
角膜和/或晶状体的特定径线的散光由于光线离焦可能导致径线性弱视。弱视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类似模糊径线方向上的初级视皮层细胞丢失。[1]
视轴上的遮挡或是混浊引起的严重的模糊成像可能会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单侧遮挡比双侧相似程度遮挡更影响视力,因为除了模糊图像直接作用影响还有双眼的竞争作用。[1]
斜视性
斜视(双眼眼位不一致)的儿童如果只用一只眼注视而不是双眼交替注视就会导致弱视。
为了避免复视,作为一种适应机制,非注视眼(或偏斜眼)被压抑。
幼童时期的长期压抑导致弱视。
屈光性
屈光不正的视网膜成像不聚焦,如果程度较重会导致弱视。
包括的亚型:
屈光参差性弱视:由双眼间不平等的屈光不正造成。最常见的类型是屈光参差性远视性弱视。远视儿童用相对不远视的眼睛聚焦,因此相对更远视的眼睛持续视物模糊。
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由度数较高且程度相似的屈光不正导致。高度远视和高度近视都可引起模糊的视网膜成像导致弱视,但是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更常见。
径线性弱视:单眼或双眼的高度散光引起在一特定径线视网膜成像模糊。
形觉剥夺性
模糊的视网膜成像是由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或视网膜表面(比如黄斑出血)的混浊引起的。
形觉剥夺也可由严重的上睑下垂或长期遮盖一只眼或双眼引起。
联合机制
不同亚型的弱视可以共存于一位患者(例如斜视性和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常常共存)。
一些中重度远视儿童形成调节性内斜视(眼睛转向内)。这是一种由集合和调节(远视眼睛聚焦成像所必须的)配偶形成的一种类型的斜视。如果双眼之间的远视不同,通常更高度数远视的眼睛会转向内侧并形成弱视。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