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对于异态睡眠最常见的解释是睡眠状态与觉醒状态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经常重叠的,这些状态侵入另一种状态中时可能会引起异态睡眠。[1][4][5]觉醒期侵入非快速眼动 (NREM) 睡眠可能会产生觉醒障碍,而侵入快速眼动 (REM) 睡眠可能会产生快速眼动睡眠异常。[1][5]

觉醒障碍倾向于在慢波睡眠 (SWS) 中发病。由于睡眠周期的第一个三分之一主要为慢波睡眠,因此这些障碍在刚入夜时更常发生。但是它们也可能发生在后半夜中。它们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通常频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15][16]遗传易感性可能引起非快速眼动睡眠固有的不稳定性。觉醒障碍可能由各种各样的情况触发,包括发烧、急性睡眠剥夺、情绪应激以及用药。医学上的睡眠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 (RLS) 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通常由于 RLS 和 OSA 会导致频繁唤醒而造成非快速眼动异态睡眠。。[24][25]对于易感人群,这些催化因素应当被视为触发事件,而不是病因。潜在的神经病理学可能和梦魇的患者有关。[26]

病理生理学

非快速眼动异态睡眠症的病理生理学包括对觉醒的干扰,特指从慢波深睡眠中完全觉醒的能力受损。[27][28][29][30][31][32]相反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通常由严重的神经病理学,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抑制肌张力的脑区受到影响所导致。[11]

分类

DSM-5 分类[12]

美国精神病学会对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的诊断及统计指南第 5 版,即 DSM-5)认为以下情况为异态睡眠:

  • 非快速眼动 (NREM) 睡眠觉醒障碍

    • 梦游

      • 睡眠相关进食

      • 睡眠相关性行为(性癖)

    • 夜惊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RBD)

  • 梦魇障碍。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 3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3rd edition, ICSD-3)[11]

ICSD-3 列出了其独有的异态睡眠,如下:

  • 非快速眼动相关的异态睡眠

    • 觉醒障碍(从非快速眼动睡眠)

      • 错乱觉醒

      • 梦游

      • 夜惊

    • 睡眠相关进食障碍

  • 快速眼动相关异态睡眠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RBD)

    • 复发性孤立性睡眠瘫痪

    • 梦魇障碍

  • 其他异态睡眠

    • 爆炸头综合征

    • 睡眠相关幻觉

    • 睡眠遗尿

    • 疾病引起的异态睡眠

    • 药物或物质引起的异态睡眠

    • 未分类的异态睡眠。

在考量儿科异态睡眠时,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相关腿部痉挛、磨牙症和婴儿良性睡眠肌阵挛)非常重要。ICSD-3 将这些事件分类为运动障碍,与真正的异态睡眠相反。它将梦呓和入睡抽动分类为孤立的症状和正常变异。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