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大多数儿科异态睡眠症的治疗都强调确定并排除引发觉醒的诱因(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行为或生活方式改变(例如保证充足睡眠时间、良好睡眠卫生,改变房间的环境设置及定时唤醒这些方面的教育)的因素以及再次肯定。儿科诊治异态睡眠症几乎很少用药。现在关于儿童各型异态睡眠症治疗的证据有限。可以向家长及患儿肯定的是大多数的这些情况是常见的,而且通常它们会随着儿童成长而消失。需要指出预防儿童外伤的安全措施是必要的。

睡眠卫生

尽管一些儿童的异态睡眠症被认为是正常的,但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避免剥夺睡眠是比较好的做法。对于所有类型异态睡眠症的家长和儿童,应该建议他们采取保证良好睡眠卫生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sleep hygiene

  •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 避免日间过久及较晚的小睡

  • 避免睡眠时过度的光照(任何有屏幕的物品,包括电视、电子游戏、手机和使用电脑)

  • 避免在床上清醒的时间过长

  • 每天在下午中后段定期锻炼

  • 限制含咖啡因的饮料

  • 避免尼古丁(青少年相关)

  • 避免酒精(青少年相关)

  • 入睡前避免处理学习或工作相关事宜(工作可能同年长儿童相关)

  • 如果上床后 20 分钟内不能入睡,建议患儿起床做些放松的活动,例如读一会儿书,然后当感到困倦时返回床上。

儿童充分睡眠时间的考量是大概的:

  • 婴儿:每天最多 16 小时

  • 幼儿及学龄期儿童:11-14 小时(包括整夜睡眠和小睡的时间)

  • 中小学生(第 1-8 年级):10 小时

  • 高中生(第 9-12 年级):9 小时。

错乱觉醒

开始的措施包括教育和强化良好的睡眠卫生,尤其避免不定时的睡眠-觉醒模式。对于青少年,可以讨论酒精或其他精神类药物的使用,并建议避开这些因素。患儿由家长来观察并由诊所随访。若有证据表明任何并存的睡眠障碍,应该调查清楚并得到适当的治疗。偶尔可能会出现其他异态睡眠特征(例如梦游、夜惊),这些也需要处理。对多数儿童来说,可以放心的是,随着患儿的成长,这些发作会有所缓解。

预期唤醒,也叫做定期唤醒(整夜轻柔地唤醒患儿一定次数)可能有助于某些非快速眼动异态睡眠,包括错乱觉醒。它被认为是通过阻止或干扰部分觉醒的潜在异常神经生理学而起效的,从而阻止异态睡眠引起的古怪行为特点。对于发作频繁的患儿,可以应用生物反馈和放松技巧。

应该建议家长避免在患儿意识不清的发作期间采取限制行为的举动,因为这可能导致发作的加剧或延长。错乱觉醒就让它简单地自然发生,除非有受伤的可能,例如试图行走或离开家。

梦游

这种情况应当避免一些触发因素,教育并劝导保证良好的睡眠卫生并建立安全的居住区域。最后一项措施可包括将卧室的锐器移走、锁门并在一楼布置睡眠空间。此外,应该购买大门警报而且装在家中所有出口的门上,例如前、后门,车库大门及地下室大门。大门警报并不昂贵,可从家具商店中买到。家长也应该考虑移走任何有潜在危险的物品(药物、车钥匙、刀具和枪),并把它们锁在盒子里。

有业内共识的证据表明预先唤醒计划(包括整夜中唤醒患儿一定次数)对这种障碍的患儿有益。[61][62]它被认为是通过阻止或干扰部分觉醒的潜在异常神经生理学而起效的,从而阻止异态睡眠引起的古怪行为特点。

当发作严重并难治时,或者患儿和其他人处于危险中,可以尝试使用例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2][63][64]儿童应用氯硝西泮时应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可能加重症状。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已在苯二氮卓类治疗之后应用,但关于具体的选择还缺乏数据,而且家中应用需要小心因为某些三环类可能加重梦游,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当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当对其予以监测,一方面为了观察症状的改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是否有自杀倾向的迹象。2004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发布了黑框警告,来提醒与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自杀风险。[65]

夜惊

治疗首先应集中在消除睡眠中的皮层觉醒,例如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不宁腿综合征。当发作罕见时不必治疗。进行有关良好睡眠卫生方面的宣教和建议。推荐应用环境中保护性措施来防止外伤(关于梦游)。有时,发作会频繁、严重或干扰患儿的睡眠。这时在已经评估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不宁腿综合征后,可以应用长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或氯硝西泮)。它们可能通过抑制在慢波睡眠中伴随夜惊的自主神经兴奋性并减少慢波睡眠时间而起效。据报道帕罗西汀和曲唑酮在某些独立案例中有效。[66][67]还包括了其他的药物治疗选择,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氟西汀和色氨酸。[63][68][69]当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当对其予以监测,一方面为了观察症状的改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是否有自杀倾向的迹象。2004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发布了黑框警告,来提醒与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自杀风险。[65]

梦魇

治疗经常包括简单的安抚,因为发作的频率、强度似乎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尽管如此,对于复发的、可以确定主题的梦魇,意象演练已在成人中被证明有效。这个技巧也可应用于一定年龄的儿童。意象演练包括患儿和家长在关灯前的 10-15 分钟里讨论复发梦魇的其他结局,每夜 1 次,持续大约 4 周。此外,如果患儿不能充分描述梦魇,家长和患儿可以集中在梦见“好事情”上,例如在公园里玩耍或者抚摸家里的宠物。应强化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尤其是避免睡眠剥夺很重要。可提醒青少年限制咖啡因的摄入。如果认为压力也是因素之一,也可使用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可以认知行为治疗的形式进行。

对于严重和难治的病例,短期内使用快速眼动 (REM) 抑制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也可能有所帮助。[25][27][70]但是,使用这些药物的证据来自于针对成人的研究,对于这一适应征的儿科应用证据有限或几乎没有证据。因此,具体的药物选择应当咨询专科医生。当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当对其予以监测,一方面为了观察症状的改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是否有自杀倾向的迹象。2004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发布了黑框警告,来提醒与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自杀风险。[65]

孤立性复发性睡眠瘫痪

更常见于青少年。应该劝告他们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并建议避免任何触发因素,如咖啡因的使用、不规律的睡眠习惯、睡眠-清醒周期的扰乱及睡眠剥夺。当发作不频繁时,无需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所需要的仅是安抚。如果发作严重并引起了焦虑,而且没有发作性睡病的证据,适于应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在发作性睡病的情况下,如有频繁发作则需要治疗发作性睡病(如使用中枢系统兴奋剂)。[71]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RBD)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儿童极其少见。但是,当有征象的时候,考虑发作性睡病的可能诊断很重要。保守措施包括环境保护性安全措施、教育和实施良好的睡眠卫生措施是首要途径。为了避免受伤,对每一位可能患有 RBD 的患者来说都需要慎重考虑环境安全问题。建议移除/包裹患儿房间里所有尖锐的棱角(家具或桌子)。患儿甚至可能选择睡在地板的软垫上直至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得到良好的控制。

如果外伤的情况难以避免,可以考虑药物治疗。药物应当由对管理此类疾病患儿有经验的专家来处方并监管。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药物治疗可以是氯硝西泮,它对 90% 成人病例有效,很少有耐药或滥用的证据。[1][72][73]对于一些患者可能是禁用的(例如患有肝脏疾病的患儿),而且突然停药可引发戒断症状。[73]褪黑素已证明对成人有效,对于儿童也可作为一线的另一种治疗。[74][75][7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