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主要发病原因被认为是由于慢性便秘或腹泻所造成的过度用力排便。反复长期的用力向下压迫血管性痔垫,导致支持组织断裂伴痔组织的延长,扩张及充血。[3][4]其他可致痔形成的条件:由于妊娠或腹水导致的腹内压增高;盆腔占位性病变可同时使痔血回流减少及肛门血管充血增加。[5]

病理生理学

痔组织是肛管的正常解剖及功能组成部分;仅在出现症状时才发生病理改变并被称之为痔病。当患者用力排便时,痔组织被拖至肛管以下。血管垫充血时,变薄的上皮组织容易被撕裂并导致出血。常见为便纸染血,也可有马桶内见血。痔可经肛门突出,导致排便不尽感,或排便后需手法复位还纳。

外痔常可导致肛门瘙痒或排便后擦不干净。这部分痔组织也可充血,并可凝成血块造成血栓性外痔。通常在过度用力排便时发生。患者突然感觉肛周疼痛并在肛缘附近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分类

外痔

外痔位于肛管的远端,齿状线的远侧,表面被覆可感知的肛膜或皮肤。

内痔(1-4度)

痔位于齿状线近端,并被覆无感知的异型上皮。

  • 1度-膨隆位于肛管内。

  • 2度-可突出于肛管外但停止用力排便后可自行还纳。

  • 3度-痔脱出于肛管外并需手法方可复位还纳。

  • 4度-脱出于肛管外且不能还纳。

此分度仅反映痔的脱垂程度但不能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或痔脱出的大小。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