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抗凝血酶 III

这一药物是一种主要的凝血级联抑制剂;在患DIC 时其水平降低。其同时具有抗凝血和抗炎特性。治疗目标为 AT III 达到正常水平的 125% 至 150%。这一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感染性休克患者的 DIC。[5]抗凝血酶 III 替代疗法取决于多种因子的测定水平。同时使用不同因子将很可能增强疗效。然而这一药物的效力尚未得到证实,目前尚不能推荐使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TFPI 与组织因子以及因子 VIIa 和因子 Xa 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早期临床研究表明,TFPI 可能是一种具有前景的 DIC 治疗选择,尽管之后进行的一项 3 期研究并未发现总生存期获益。[6]

活化的重组因子 VII (rFVIIa)

对于存在与 DIC 相关的难治性重度出血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这种新药物。[7][8]

重组水蛭素(r-水蛭素)

直接抑制凝血酶。使用 r-水蛭素的动物研究已证明其对治疗 DIC 有效。[9]

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抑制外源性途径并阻滞内毒素相关凝血酶生成,目前正处于一项 3 期大型临床试验。[6][10][11]

重组线虫抗凝剂 c2 (NaPc2)

组织因子/因子 VIIa 和因子 Xa 之间三元复合体的一种强效、特异性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能够抑制凝血活化。[12]

重组白介素 (IL)-10

一种抗炎细胞因子。调节凝血并消除内毒素对凝血的作用。[13]

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ART-123)

血栓调节蛋白是内皮细胞表面上的一种凝血酶受体。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ART-123) 血栓调节蛋白的活化的细胞外结构域。其通过减少凝血酶介导的凝血以及凝血部位的蛋白 C 激活发挥作用。这一制剂同时具有抗炎特性。一项评价该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全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b 期研究结果表明患有脓毒症和疑似 DIC 的患者死亡率获益的临床证据。[1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