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CLL 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它被认为是由于影响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多个遗传事件积累而发生的,导致细胞存活时间增长并抵抗凋亡。[8]

病理生理学

CLL 细胞为表达 CD5、CD19 和 CD23 的单克隆 B 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表面标志物显示免疫表型与成熟活化的 B 淋巴细胞一致。

在 CLL 中已发现了许多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学异常。潜在临床相关性的基因突变包括 TP53、NOTCH1、SF3B1、ATM 和 BIRC3。[1] TP53 或 NOTCH1 基因突变与预后不良有关。[9][10]CLL 中发现的典型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 del(13q14) (50%)、del(11q) (18%) 和 del(17p) (7%)。Del(13q14) 与预后较好有关,而 del(11q) 和 del(17p) 与疾病快速进展和预后不良有关。[11][12][13] 预后相关性遗传标记物的识别使得能够建立复杂的预后模型。[14]

在 CLL 中也已经发现了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例如突变免疫球蛋白重链 (IgVH)、ζ 相关蛋白 (ZAP-70) 和 CD38 或 CD49d 的表达。突变 IgVH 基因的出现与疾病进展较慢和预后较好有关。[15][16]ZAP-70 是一种 T 细胞受体的信号传递所必需的酪氨酸激酶,但在正常 B 细胞中未发现。现已发现 ZAP-70 过表达与非突变 IgVH 的出现和预后较差有关。[17] CD38 表达与非突变 IgVH的存在有关,并表示为高风险组。[18]CD49d 表达也是预后不良的较强预测指标。[19]

CLL 细胞可浸润淋巴系统以及造血器官(例如肝脏、脾和骨髓等)。因此,该疾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骨髓抑制。由于 CLL 细胞出现免疫功能失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发生复发性感染。CLL 细胞也可能涉及使正常 B 细胞开始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

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淋巴肿瘤分类 2016 修订版[1]

世界卫生组织将 CLL 和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SLL) 归类为同一病种,属于“成熟 B 细胞肿瘤”组。

单克隆 B 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症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 MBL) 几乎会诱发所有 CLL/SLL 病例。MBL 可能被定义为低计数或高计数:

  • 低计数 MBL:外周血 CLL 计数<0.5 × 10⁹/L (<0.5 x 10³/μL)(极少进展为 CLL)

  • 高计数 MBL:外周血 CLL 计数>0.5 × 10⁹/L (>0.5 x 10³/μL) 且<5 × 10⁹/L (<5 x 10³/μL)。

如果外周血 CLL 细胞计数<5 × 10⁹/L (<5 x 10³/μL),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目前不足以诊断 CLL。

该修订引入了 CLL 类型中的组织型 MBL 概念,该类型似乎没有显著的进展率。

已识别可能具有临床相关性的突变(例如,TP53、NOTCH1、SF3B1、ATM 和 BIRC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