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二尖瓣反流 |
存在差异 | 高 |
高风险患者可通过临床或超声心动图征象被识别,并且需要较为警觉的随访。[23] 促使严重二尖瓣反流 (MR) 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男性、[33] 年龄超过 45 岁、[34] 体重指数升高、高血压、[35] 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功能不全,以及二尖瓣瓣叶增厚。[3][4] 只有少数患者进展为重度二尖瓣反流。 大多数患者是无症状的,并且无需特殊治疗。 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其房颤或如左心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指征与重度二尖瓣反流有相关性。 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早期手术干预。 有左心功能不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0%,收缩末内径>40mm)则有手术指征。[1] 有肺动脉高压或房颤的患者与无症状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一样,也需要考虑干预。[1][41]二尖瓣修复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没有手术指征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因其症状与心排血量不足有关,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处理通常包括增加前向血流及提高心脏收缩力的药物,例如地高辛、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使用二尖瓣夹进行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前提是该疗法有可能成功减轻二尖瓣反流)。 |
||
心律失常 |
存在差异 | 中 |
在二尖瓣脱垂患者中,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过报导。 然而,有证据提示,这些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与二尖瓣反流 (MR) 的程度直接相关,而不是二尖瓣脱垂本身。 实际上,在没有显著二尖瓣反流的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与一般人群相似,[16] 在出现明显二尖瓣反流的患者中更为普遍。[54] 有研究报道,在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多种心电图异常的患病率有所增加,包括 ST-T 改变、QT 延长以及存在旁路。然而,对于此结论仍存在争议,因为其他研究发现,这些心电图改变的患病率与一般人群没有差异。 |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存在差异 | 低 |
二尖瓣脱垂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易于形成感染心内膜炎的心血管疾病,尽管如此,在二尖瓣脱垂患者中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很低(估计为每年0.02%)。 与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45 岁以上、[49] 存在二尖瓣反流,[28] 以及瓣叶增厚>5 mm。[3][29] 当5年的死亡或二尖瓣手术率估计达60%时,发病率及死亡率显得重要。[50] 疾病发生前常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是不需要的,因为心内膜炎风险低且几乎没有数据可以显示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随后心内膜炎发生的风险。[32]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对于有些情况来说是有指征的,这包括当心内膜炎可能有产生较大的风险如既往心内膜炎病史。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长期抗菌疗法以及在某些特殊病例中的手术干预。 |
||
心脏性猝死 |
存在差异 | 低 |
这是二尖瓣脱垂的罕见并发症,在长期患者随访中,其发生率不足 2%。[4] 估算年发生率为 0.004%。[51] 病因学仍不确定,但考虑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导致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家族史、重度二尖瓣反流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4][51] 有重度二尖瓣反流证据的无症状患者应接受积极的随访。 对有心悸症状的患者,应行动态心电图或事件监测。 与一般人群行电生理检查的指征相似,其包括心脏性猝死中止、不明原因重复发生的晕厥、有症状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
||
卒中 |
存在差异 | 低 |
研究人员对于二尖瓣脱垂是否会导致卒中的问题仍有争议。目前已提出的假设机制是在二尖瓣脱垂的病例中,瓣叶表面会释放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从容促使栓塞形成。发生卒中的二尖瓣脱垂患者似乎具有高龄(>50 岁)、重度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及瓣叶增厚等危险因素。[4][52] 数据提示平均年发生率为0.7%。[53] 不应将二尖瓣脱垂考虑为卒中的单发因素。 抗凝药物适用于合适患者。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