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急性胆管炎的最主要原因是胆囊结石引起的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梗阻。医源性的胆管损伤,主要是胆囊切除手术中造成的外科损伤,引起良性胆管狭窄,造成梗阻(可伴或不伴有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他造成胆管良性狭窄的原因还有慢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远端胰腺内段的狭窄和缩窄)以及放射性照射或者全身性化疗(氟尿嘧啶)引起的胆管损伤。[7][8]

高达 24% 的急性胆管炎是由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或者继发性)引起。其他少见的急性胆管炎原因包括急性胰腺炎、胆道寄生虫(蛔虫或者肝片吸虫)、腺病对胆道系统的外部压迫、十二指肠乳头纤维化、血凝块以及 sump 综合征(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远端胆总管出现食物残渣滞留,成为胆道感染源)。[7][8]

恶性狭窄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关系不大,但也时有发生,特别在那些曾有过胆道侵袭性操作病史的患者。恶性胆道狭窄多由以下疾病引起:原发性胆道肿瘤(胆管癌)、原发性胆囊癌、壶腹癌以及偶见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7][8]

病理生理学

胆总管阻塞导致胆道细菌繁殖,通过门静脉将细菌播散引起急性胆管炎。此外,还可形成胆泥,为细菌繁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胆管梗阻进展的同时,胆管压力会随之升高。这会促进细菌扩散入血。此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将诱发全身性脓毒血症。[5][9][10]

分类

胆管炎

在 1877 年,Charcot 首次描述了胆道梗阻和胆道系统细菌感染引起的右上腹痛、发热、黄疸这一三联征。

化脓性胆管炎

一种更严重类型的胆管炎,除 Charcot 三联征外,还可导致出现脓毒症的证据。该疾病可能伴有意识状态改变、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低血压伴或不伴休克。以上临床表现是由于胆道梗阻造成的胆道压力增高,这可导致细菌逆行入血,从而最终引起脓毒血症。胆管炎的表现多变,许多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右上腹疼痛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而无脓毒症的明显体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