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最常由细菌感染所致。此疾患常涉及多种微生物,但最常见致病菌为绿脓杆菌(20%-60% 的患病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70% 的患病率)。[1] 其他病因包括特发性、外伤(挖耳、过度清洁外耳道)、化学刺激剂、过敏(对抗生素滴耳剂过敏最为常见,如新霉素滴耳剂)、高湿度环境、游泳或皮肤病(变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2]

病理生理学

病因或发病机制通常涉及多个因素。 一些危险因素可诱发感染或激发炎症及其后的感染过程。 完整的外耳道皮肤和耵聍物质具有抗感染的保护作用。 这是由于耵聍可使外耳道的 PH 值呈弱酸性。[1][8] 另一方面,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耵聍生成不足或将外耳道堵塞(促进水潴留)易招致感染。皮肤完整性可因直接外伤、热、湿刺激或水在外耳道内的持续存在而受到损伤。这种损伤被认为是引发炎症过程的必要条件。[3][10] 随后可发生水肿,继而出现细菌的繁殖和过度生长。

分类

斯科特和布朗[2]

官方尚未公布过正式的分类系统,不同作者对外耳道炎的分类则有所不同。 或许下述分类为一种最详细的分类系统:

局限性外耳道炎(疖):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的局限性感染。[3]

弥漫性外耳道炎:感染限于外耳道和耳甲的皮肤,可累及鼓膜。

为全身性皮肤病的一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变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

侵袭性(肉芽肿性/坏死性/恶性)外耳道炎:外耳道邻近软骨或骨发生坏死。

其他(阻塞性角化病):外耳道皮肤过度角化,导致外耳道骨被侵蚀。

细菌性与真菌性

细菌性炎症比真菌性炎症更为常见。最常见致病菌为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性外耳道炎最常由曲霉菌引发。

恶性或坏死性

发生于感染和炎症过程累及外耳道皮肤和软组织的同时并累及到颞骨骨组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