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可危及生命的速发型超敏反应需要立即就医,严重过敏反应具有以下特征:快速进展的上呼吸道梗阻、皮疹、支气管痉挛,以及低血压或心血管功能衰竭。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做出诊断,主要是临床诊断。[11][35][36]

病史

临床病史提供的线索应该提示变应原暴露。临床医生应该采集过去发生类似反应的详细信息以及已知的过敏和超敏反应。确定潜在病因包括询问发病前摄入的食物或药物以及可能的昆虫叮咬情况。明确发病时患者所在的地点也十分重要:室外还是室内,在家里、在工作场所或学校,或在饭店。严重过敏性反应的触发因素可包括热、冷或性生活。[37]双相反应或初期表现消退后症状复发可通过界定起病和临床病程得以明确,包括初期反应消退后症状复发。[38][39]建议严重过敏性反应发作消退后观察患者 24 小时,因为有可能出现二次反应。观察期可以有差异,因为双相或延长的严重过敏反应并无可靠预测指标。[37]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因此,临床评估应包括全部器官系统。很多患者描述感到不安(濒死感)。患者会显得激动、意识模糊,面色潮红或苍白。[40]神经系统表现还包括头晕、视力障碍、颤抖、定向障碍、晕厥和癫痫发作。鼻炎伴双侧结膜炎通常是呼吸系统进行性受累的早期征象。吸气鸣音是风险征象,常会快速发展为致命性喉部梗阻。[40]支气管收缩时会表现为喘鸣、胸廓过度充盈、使用辅助肌和前倾体位。除了低血压,还可能发生心血管功能衰竭。[41]几乎所有成年人均会表现出全身性介质释放的皮肤表现,比如皮疹、红斑或荨麻疹。[12][42]这些特征可能会被更为明显的呼吸和心血管症状掩盖。[43]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是常见症状。

急性期实验室检测

不能因为急性期实验室检测而拖延对患者的紧急救治。

严重过敏反应发作时,血清总类胰蛋白酶测定对于诊断并无帮助,因为这一测定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不过,这一测定在之后可能有帮助。[44]应在开始紧急治疗后尽快获取供类胰蛋白酶测定用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并在症状出现后最好 1 至 2 小时(但不能超过 4 小时)内获取第二份标本。[45]不过,类胰蛋白酶大幅升高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为了测定类胰蛋白酶的基线水平,应在全部症状缓解至少 24 小时后再次采集一份标本。对于在过去几个小时内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健康人,正常情况下无法检测到血清类胰蛋白酶 (<1 ng/mL)。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类胰蛋白酶升高程度不一,升高可以不明显,也可以升至 100 ng/mL 以上。例如,发生药物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之后,可见到高水平的类胰蛋白酶;但是,发生临床上明显的食物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时,类胰蛋白酶水平很少升高,即使及时采集了血清标本也是如此。[14]因此,类胰蛋白酶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严重过敏反应。总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意味着肥大细胞受累并与低血压相关。尚未确定类胰蛋白酶升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6]

可以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和尿液中组胺代谢物,但临床上很少使用。组胺水平升高与严重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47]但是组胺的半衰期非常短。N-甲基-组胺水平与基线相比会有所升高。[48]组胺和组胺代谢物水平可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

旨在预防复发的实验室检测

为了确保避免接触变应原和降低复发风险,建议在严重过敏性反应急性发作后检测沉淀变应原。

对于食物过敏,用可疑的变应原进行激发试验仍是确诊手段;但是这种检测可能会使患者有严重过敏性反应再次发作的风险,且无法预估严重程度。

有几种皮肤试验可用,包括划痕试验(也称为穿刺或针刺试验)、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

通常皮肤试验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皮肤试验过程更快、费用较低廉,且在多数情况下更为敏感。

某些情况下可采用体外检测,因为特异性 IgE 水平测定优于皮肤试验。源自儿童的数据不断表明,与皮肤试验相比,采用 Thermo Fisher ImmunoCAP™ 法测定某些食物中的 IgE 水平对于预测对摄入食物的临床反应具有更好的价值。[49]

嗜碱细胞活化试验已被描述为用于诊断成人重度花生过敏的补充工具。[50]

通常建议将患者转诊至变态反应专科医生。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