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重要因素包括特应性疾病或哮喘病史、接触常见致敏物(例如乳胶)以及以前发生过严重过敏性反应。

急性发病

暴露于变应原后在数分钟至最迟 1 小时内发作。

可以表现为单相病程,在治疗后几小时症状消退,且再次暴露于触发因素后症状不会复发。在约 3% 至 20% 的患者中,发作呈双相病程,在最初临床表现消退后症状会复发。[11][35]

建议症状发作后观察患者 24 小时,因为有可能出现迟发相二次反应。观察期可以有差异,因为双相或延长的严重过敏反应并无可靠预测指标。[37]

荨麻疹

常常称为风团。是一个常见症状,特征是可扪及的泛白、突起风团,可呈线状、环状或弓状(匐行性)。见于任何皮肤区域,通常为一过性且可以移行。

血管性水肿

速发型超敏反应的表现之一,是身体任何部位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若累及气道,则须立即治疗。

潮红

严重过敏反应的一个常见体征源于血管扩张。

须与其他原因相鉴别,例如:类癌综合征、绝经后、氯磺丙脲、乙醇、特发性潮红、甲状腺髓样癌,且与自发性癫痫有关。

呼吸困难

可能的原因有暴露于变应原后发生的上气道梗阻或下气道的支气管收缩引起的气流阻力增加。

喘鸣

最常见原因是反应性气道疾病。支气管收缩时会表现为喘鸣、胸廓过度充盈、使用辅助呼吸肌和前倾体位,需要立即采用支气管扩张药进行治疗。峰流速仪检查会发现用力呼气量降低。

鼻炎

伴双侧结膜炎,通常是呼吸系统进行性受累的早期征象。

其他诊断因素

变应原摄入

占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病例。[12]可能是因为进食,也可能是因为接触和吸入食物气溶胶。

儿童中最为常见,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率减少。[51]

在绝大部分病例中,变应原为花生、坚果、鱼和贝类海鲜。人群的饮食习惯与造成过敏反应的食物种类相关(例如美国常见花生过敏,而以色列儿童则常见芝麻过敏)。

很多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对食物过敏,可能也不知道餐饮中含有变应原。

昆虫叮咬

世界范围内常见原因。膜翅目昆虫(例如蜜蜂、马蜂)叮刺和蚂蚁叮咬在不同的地区都很常见。

瘙痒

与皮疹相伴,是荨麻疹的早期表现之一。

吸气相鸣音和声音嘶哑

是上气道梗阻时最为风险的体征,可迅速演变为致命性喉头梗阻和血管性水肿。[40]

双侧结膜炎

由于暴露于变应原,可出现发红、流泪过多、对光敏感、砂砾感、眼睑肿胀和发痒。

通常同时累及双眼。伴鼻炎,通常是呼吸系统进行性受累的早期征象。

恶心和呕吐

提示摄入了变应原,可与其他胃肠道症状相关,比如腹部绞痛或腹泻。

腹部绞痛或疼痛

通常会有疼痛;提示摄入了食物变应原,可与其他胃肠道症状相关,比如恶心、呕吐或腹泻。

激动/焦虑

严重过敏反应时可出现情绪的复杂组合,包括恐惧、害怕、担忧和定向障碍。同时可伴有躯体感受,例如心悸、恶心、胸痛或呼吸急促。低血压可使严重过敏反应的这些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恶化,甚至使用肾上腺素也会触发这些症状,但是随着其他过敏症状减轻,这些神经精神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意识模糊/定向障碍

指丧失时间、位置和个人身份定向力,常有失忆。低血压可使严重过敏反应的这一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恶化,使用肾上腺素也会触发这一症状,但是随着其他过敏症状减轻,这一神经精神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心动过速

常与低血压有关,可能是心血管功能衰竭的先兆。脉搏可能很弱,以至于桡动脉触诊反映。可能会导致低估心率,并因此低估了患者病情的严重性。最好通过心电监护仪记录真实的心率。

头晕

常见的描述用词包括:头昏、飘飘荡荡、昏沉沉、眼花、困惑、无助感或模糊。医学术语称之为先兆晕厥 (Presyncope)。严重过敏反应可引起头晕并最终导致晕厥,其原因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会引起血管内液体转移入第三间隙,从而引起低血压。

晕厥

特征是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和姿势改变,描述为晕倒或昏过去。通常与脑血流量一过性不足有关。严重过敏反应可引起晕厥,其原因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会引起血管内液体转移入第三间隙,从而引起低血压。

感到不安(濒死感)

描述为正在面对死亡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更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如心绞痛),但是吸气相鸣音、呼吸困难和低血压引起的晕厥感和头晕会加重严重过敏反应时的心理应激。

起病前运动情况

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由体育运动触发,通常在摄入变应原后 2 至 4 小时发作。初始症状包括全身发烫、瘙痒、红斑和荨麻疹。常常可进展为血管性水肿、胃肠道症状、法力、喉头水肿和/或心血管功能衰竭。

与此型严重过敏反应相关的因素包括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和运动前后摄入食物(小麦、贝类和芹菜等)。因此,对于易感个体,应避免在餐后立即运动。特应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受热或受冷

严重过敏反应是寒冷性荨麻疹的一个并发症。[52]广泛暴露(例如浸入冷水中)后可能发生全身性症状,偶尔会很严重并出现过敏样反应症状。

可能近期发生过感染(例如肺炎支原体)。

平均在 2 至 3 小时内会自发性改善。患者必须学会避免环境温度骤然变化。

低血压

血管扩张会导致相对性血容量不足和严重的低血压,后者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临床特征。[4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液体进入血管外间隙,从而加重低血压。

心动过缓

有时是继发于同时使用的心脏病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这些患者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否则可能会跌倒。[41]

心搏骤停

正常的循环突然终止或者重要器官有效灌注不足无脉搏即可诊断。患者呼之不应,呼吸停止,皮肤暗黑。

腹泻

摄入变应原后发生,可伴有其他胃肠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和腹痛。

视力视野障碍

罕见,过敏性休克引起,继发于双侧外侧膝状体孤立性缺血。某些情况下,变应原为抗生素。发生视野缺损,但可在 7 周内缓解。[53]

震颤

内源性儿茶酚胺和急救人员给予的肾上腺素均可能引起震颤和紧张。

癫痫发作

尽管少见,神经系统表现可包括癫痫发作。

危险因素

30 岁以下人群:食物相关运动诱发

食物相关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15]

特应性疾病/哮喘

对于食物过敏,特应性疾病和哮喘病史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更高的一个危险因素。[10]相反,毒液和药物过敏患者发生特应性疾病和哮喘的比例与普通人群相比并未升高。哮喘病史是呼吸系统功能受损的一个危险因素。[30]

严重过敏反应病史

以前发生过严重过敏性反应的患者,其复发风险较高。[14][31]但是,以前发病的严重程度并不能预测以后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32]

接触常见致敏物(例如乳胶)

医务人员、约 75% 的脊柱裂患者,以及接受多次手术的患者中有乳胶暴露史,对乳胶致敏的比例很高。[33][34]

成年:食物、昆虫毒素及药物相关

成人中,食物过敏仅占急诊就医的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11][12][15]在 55 至 67 岁的人群中,因昆虫毒液、各种药物或其他医源性原因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心血管功能衰竭是严重过敏性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28]药物相关性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和非甾体抗炎药。[1][17]在成人中,对贝类的反应是最常报告的食物相关反应。[29]

女性

食物相关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1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