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许多机会性真菌病原体(例如念珠菌属及新型隐球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疾病。相比之下,地方性真菌病(例如组织胞浆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及小范围的格特隐球菌)则限定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7][8][9][10][11][12]新型隐球菌是一种表型异源性病原体,并且在人类感染过程中遗传谱系在隐球菌的毒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型隐球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机会性感染致病菌出现在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占 5% 至 10%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HIV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生率已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早期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亚特兰大的艾滋病患者中,年发病率从 1992 年的 66/1000 降至 2000 年的 7/1000。[14]然而,隐球菌病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感染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5][16]以泰国、乌干达、马拉维及南非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是HIV感染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预计2周死亡风险为17%,而10周死亡风险为34%。[17]患者的死亡风险与下列因素有关:低体重、老年、贫血(血红蛋白[Hb]<75g/L[<7.5g/dL])、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真菌水平及精神状态的改变。[1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目前是社区获得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18][19]

关于非HIV相关隐球菌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病的发病率增至每年100,000人中即有1例,其中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的增加及针对癌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20]总体而言,真菌性脑膜炎会使高达10%的癌症患者产生并发症,但可能不会产生典型的脑膜炎症状。[21]加拿大温哥华岛自 1999 年起已经出现了超过 100 例格特隐球菌感染病例,其中大部分出现在无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中。[22][23]

组织胞浆菌病是地方性疾病,尤其发生于美国俄亥俄及密西西比河谷地区。但是,该病同样广泛发生于美洲中部及南部、非洲、亚洲及欧洲南部的部分地区。[7]通过在结核菌素阴性个体中进行荚膜组织胞浆菌素皮肤检测以确定流行区域的研究显示,超过 80% 来自俄亥俄州及密西西比河相邻州的年轻成人曾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病。[24]健康人群荚膜组织胞浆菌低水平暴露大多无症状。欧洲的大多数组织胞浆菌病病例均为病区“输入性”病例。[8]在 5-10% 的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病例中,临床上都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 (CNS) 受累,[25]HIV 感染是它的一个危险因素。

球孢子菌病仅见于西半球,主要在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西北部地区。[9][26][27]据预计,美国每年有100,000~150,000例球孢子菌病的病例。原发性疾病及后续传播发生率持续增加,部分原因在于:人口增长、移民及免疫功能不全宿主人数的增加。[28][29][30]早期强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发展已经降低了HIV相关性球孢子菌病的发病率。[31][32]

所有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患病率均在增加。在早产儿及1个月内的婴儿中,念珠菌性脑膜炎是相对常见的脑膜炎病因。[33][34]在一项美国的10年回溯性研究中,新生儿念珠菌性脑膜炎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0.4%。[35]成人念珠菌血症极少与脑膜炎有关,而尸检序列研究发现不足15%的弥散性念珠菌病例存在脑膜受累。[36][37]念珠菌性脑膜炎是CNS分流术或脑室切开植入术后最常见的真菌性脑膜炎。[38][39]在1岁以内婴幼儿群体中的发生率最高。神经外科手术相关的 CNS 念珠菌病可能在增加,[40]这或许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预防性抗生素处方用药有关。

2012 年 9 月美国报告了一起真菌感染及致命性真菌性脑膜炎的爆发事件,因治疗所使用的受污染药品(甲泼尼龙的药瓶)中的嘴突脐孢而导致。[4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地卫生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追踪了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的主要真菌病原体,即嘴突脐孢,它来自于同一个复方药物药房生产的三批受污染醋酸甲泼尼龙。在 20 个州中总共有 753 例病例报告,有 64 人死亡。[4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