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受污染土壤、禽类排泄物或蝙蝠洞穴暴露;中性粒细胞减少;吞噬细胞功能受损;神经外科手术。婴幼儿及新生儿同样具有较高发病风险。

进行性头痛

通常伴有数周期间恶化的头痛。

严重头痛

提示颅内压升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发现,颅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蛛网膜颗粒重吸收CSF的功能受损。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畏光及头痛。

脑积水症状(认知功能受损、意识混乱、协调及步态失调与尿失禁)

脑积水典型体征。

脑积水是球孢子菌性脑膜炎常见的早期表现及并发症。

行为或性格改变

脑膜炎所致。

视敏度下降及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升高的体征。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提示隐球菌性脑膜炎。

其他诊断因素

恶心或呕吐

脑膜炎的早期特征。

发热

脑膜炎的早期特征。

意识水平下降

HIV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中常见的不良预后标志物。[71]

颅神经麻痹

真菌性脑膜炎通常会影响颅底脑膜,并损伤颅神经。

癫痫发作

脑膜炎会引发癫痫发作。

体重减轻

播散性感染的症状。

口腔溃疡

播散性感染的症状。

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继发于脑梗死。球孢子菌感染引发小至中型血管动脉炎。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组织胞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呈现出这些播散性进行性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的体征。

呼吸困难

咳嗽及呼吸困难与肺部隐球菌感染有关。

患有念珠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存在呼吸窘迫。

丘疹脐形皮肤病变

偶见于隐球菌性脑膜炎中。

视网膜缺损

视网膜受累在CNS念珠菌性感染中较为明显。

鼻或腭焦痂

毛霉菌感染后期的特异性体征为皮肤、腭或鼻甲上坏死焦痂。

危险因素

HIV 感染

在HIV感染患者中,CD4+辅助细胞的进行性减少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风险增加有关。大多数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CD4计数<100,通常可<50。[50]

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产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第二重要危险因素。接受泼尼松用药(每日剂量>10~20mg)的实体器官移植受体及结缔组织疾病(例如,肉瘤病或网状内皮组织恶变)患者产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增加。

潜在慢性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器官衰竭、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

在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已确定的诱发因素为器官移植、慢性器官衰竭(肝脏、肺、肾脏)、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及肉瘤病,不考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51]在约20%的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中,未发现产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潜在病因。

暴露至受污染土壤、禽类粪便或蝙蝠洞穴

组织胞浆菌病在居住在非疫区的个体中较不常见。获得组织胞浆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暴露于受污染土壤、禽类粪便或蝙蝠洞穴。对于曾前往疾病流行区的患者,询问是否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很重要。

受损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存在进行性弥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及进行性弥散性球孢子菌病的患者通常存在继发于(例如)HIV/AIDS、移植、恶性肿瘤、皮质类固醇用药、TNF拮抗剂使用或先天性T细胞功能缺陷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损。

菲律宾人及非裔美国人

菲律宾人及非裔美国人有显著增高的重度疾病及传播风险。[52][53]但是,不同族群的总体球孢子菌病患病情况相似。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吞噬细胞功能损伤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包括念珠菌性脑膜炎在内的侵入性念珠菌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功能不全(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中)也会增加侵入性念珠菌病的风险。念珠菌性脑膜炎可能发生在AIDS患者中,但通常只会在有其他危险因素(例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才会产生。[54]

神经外科手术

念珠菌性脑膜炎是CNS分流术或脑室切开植入术后最常见的真菌性脑膜炎。

婴幼儿及新生儿

暴露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婴幼儿发生重度、危及生命的感染的风险较高。

白色念珠菌是早产儿或 1 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中一种相对常见的脑膜炎病因。在成年人中,念珠菌血症与脑膜炎相关的发病情况较少。

居住在或旅至澳大利亚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或加拿大温哥华岛

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明显免疫抑制,居住或到访特定区域(尤其是澳大利亚北部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近期的加拿大温哥华岛)的患者均具有格特隐球菌感染风险。[11][12]

中心静脉导管

存在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念珠菌血症发生风险。

鼻腔鼻窦疾病

慢性鼻窦炎或乳突炎可能是真菌性脑膜炎的主要来源。

抗菌药物的使用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长时治疗会增加严重念珠菌定植及侵入性感染的风险。

既往手术

念珠菌定植的黏膜部位进行手术处理(即:胃肠道手术)会增加念珠菌血症的风险。

静脉输入营养液

静脉内营养液输入会增加念珠菌血症的风险。

静脉注射药物滥用

静脉注射药物滥用者具有因 白色念珠菌引发的慢性中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的风险。[5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