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标准

基于角化细胞表皮内瘤变的标准[27][72]

并没有标准的被普遍接受的分级标准。角化细胞表皮内瘤变(KIN)这一分级系统将AK分为以下几级。 该分级系统尚未被广泛接受,已有文献多次对该分级系统提出了批判。[73][74]

KIN I

  • 临床上:光损伤部位皮肤上不易觉察或扁平的、粉红色斑疹或斑片;背景斑驳;表面光滑,未见角化过度

  • 组织学上:表皮下三分之一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呈现非典型性局灶病变。

KINIIa

  • 临床上:粉红色至红色丘疹或斑块,表面粗糙、角化过度;轻度硬化。

  • 组织学上:表皮下三分之二的角质形成细胞出现灶性非典型性;其上交替出现角化与角化不全,且没有皮内滤泡。

KIN IIb

  • 临床上:与IIa相似但硬化、角化过度及/或红斑更明显;所有KIN皮损(除了KINIII)均可发生于嘴唇和结膜上。

  • 组织学上:表皮至少下三分之二的角质形成细胞呈现非典型性局灶病变;局灶角化亢进较IIa更明显;还可见到1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如棘层松解、附属器受累、显著棘层肥厚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呈芽蕾状伸入真皮乳头层上部。

KIN III

  • 临床上:光损伤皮肤上可见红色、鳞屑性、硬化的斑块;可能有色素沉着;可能在其他部位如黏膜处看到鲍温样丘疹病和Queyrat红斑增生症。

  • 组织学上:表皮全层可见弥漫的角质形成细胞不典型增生;还可见到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以及附属器受累。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