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一些因素与早产有关。[1]

可改变的因素包括:

  • 妊娠间隔短:如果两次妊娠间隔<6 个月,则早产风险增加 2 倍。[1]

  • 母体妊娠期 BMI<19 或>35。[1][3]

  • 心理或社会压力以及母亲抑郁会使早产的风险增加 1-2 倍。[1]

  • 妊娠期吸烟会使早产的风险增加 1-2 倍。可卡因和海洛因的使用也与早产有关。[1]

  • 高达 40% 的早产原因可能为宫内感染。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已被涉及。[1]

  • 严重的细菌性阴道病会使早产率增加 1-3 倍。[1]

  • 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等母体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引发早产。母亲高血压控制欠佳也可能导致早产。[1]

不可改变的因素包括:

  • 种族: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发生早产的风险更高。黑人女性发生极早早产的风险为其他种族和族群的 3-4 倍。[1]

  • 既往早产:前一胎早产会使下次妊娠早产的风险增加 2-3 倍。[1]

  • 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哮喘、甲状腺疾病、高血压。母亲妊娠中期或晚期接受手术可能会导致早产。[1]

  • 母亲原因: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前出血、羊水过少或羊水过多、宫颈或子宫异常。[1]

  • 胎儿原因:多胎妊娠、胎儿生长受限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1]

  • 胎膜早破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 PPROM) 与早产有关。合并宫内感染经常导致分娩。[1]

  • 自发性早产是早产的一种主要原因,因为一旦产程进展,就很难阻止分娩。[1]

30%-35% 的早产是由胎儿或母亲疾病引起的,40%-45% 的早产是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25%-30% 的早产由未足月胎膜早破 (PPROM) 造成。

病理生理学

早产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子宫肌层与胎膜的过度扩张、蜕膜出血、胎儿内分泌的过早激活,以及宫内感染或炎症。这些机制共同或单独导致早产临产以及不同胎龄的早产。与 PPROM 和早产临产有关的宫内感染通常引起极早早产。[4]

分类

依据胎龄[1]

极度早产儿

  • 胎龄<28 周

重度早产儿

  • 胎龄 28-31 周

中度早产儿

  • 胎龄 32-33 周

晚期早产儿

  • 胎龄 34-36 周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