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早产儿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胎龄呈反比。虽然早产的总体发生率<15%,但其占婴儿死亡原因的近 70%。早产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极早早产儿中最高。

大多数婴儿需一直住院至矫正胎龄 35-36 周,在达到出院标准后方可出院。出院标准包括:在保育箱外仍能维持正常体温,足够的经口喂养量,身高/体重增长良好,无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父母必须能够自如地照顾他们的孩子,并解决各种具体问题。[56][57]

极早早产儿:胎龄<28 周

这类早产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相关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脑白质损伤 (white matter injury, WMI) 和神经发育障碍 (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 ND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脑室内出血 (IVH)、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脓毒症、肺炎、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以及行为/运动/认知问题(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运动技能差和低 IQ 评分)。

这些婴儿住院治疗的时间非常长,在病情危重时期,其父母往往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重度早产儿:胎龄 28-31 周

与极早早产儿相比,重度早产儿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虽然也会有严重的 IVH、WMI、NDI 以及行为/运动/认知等问题发生,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有些婴儿也会发生脓毒症、NEC、PDA 和 ROP。每名婴儿的远期结局往往与病变程度有关。

中度早产儿:胎龄 32-33 周

这类婴儿往往较少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IVH 或 ROP。然而,可能发生脓毒症、PDA 和 NDI 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对于营养缺乏和生长迟滞,应注意增加能量摄入,并进行生长发育随访。

晚期早产儿:胎龄 34-36 周

这类婴儿很少发生见于早产儿的导致衰弱的严重并发症(例如 PDA、RDS、IVH、ROP、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NEC)。然而,尽管他们经常接受与“足月儿”一样的治疗,但他们可能会出现喂养困难,以及因脱水、黄疸和脓毒症而再入院。与足月儿相比,这类早产儿出现远期认知和行为障碍问题的可能性并未增加。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