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一级预防

降低早产风险的受孕前干预措施包括:

  • 旨在通过宣教帮助母亲保持总体健康(调整母亲的生活方式)的措施,并着重强调总体健康状况的改善、戒烟以及适量的活动和运动。

  • 充足的营养和产前/围生期营养补充(例如叶酸、铁),以帮助形成健康的妊娠前生活方式。

  • 告知公众尽管有现代的重症监护技术,但早产仍是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加强他们对早产的认识,从而提高产前检查率。

  • 母亲的疾病史、家族史、社会史和全面的受孕前体格检查:可以识别许多早产的母体危险因素,从而能够进行早期干预,或者至少为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做好准备。[6]

降低早产风险的受孕后干预措施包括:[7]

  • 产前检查就诊不容忽视,它有助于早期识别增加早产风险的母体危险因素。[6] 必须了解早产史。

  • 对于高龄且有先天胎儿畸形高风险(例如染色体三倍体征)的妊娠女性,母体三联血液检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HCG]、雌三醇)和四联血液检测(三联血液检测指标加抑制素 A)是有用的辅助检查。

  • 早期的产前检查有助于评估妊娠女性的血清学指标,包括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风疹、梅毒、水痘,将妊娠女性的保健和新生儿健康管理结合起来。

  • 现已表明,妊娠期干预措施(如产前黄体酮治疗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有利于预防早产。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可能对宫颈异常的女性有益,但对无宫颈异常女性的作用尚不明确。

  • 胎儿超声可用于精确地评估胎龄,并且使得能够早期发现胎儿畸形,这些畸形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或导致不可避免的早产。

降低早产风险的临产后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 围产期的最佳处理措施包括保胎药的应用(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激动剂、前列腺素抑制剂)[8] 有利于在早产分娩发动后抑制子宫收缩。[9]

  • 有证据表明,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应用抗生素治疗也可能有助于预防早产。[10]

二级预防

一旦成功复苏,并且情况稳定,就需要新生儿科医师会诊,以处理与早产相关常见的急性医疗问题。大多情况下,早产的程度与急性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最佳的围生期处理可改善早产儿的结局。

产前应用倍他米松可减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对早产儿的影响,因此推荐应用于很可能在妊娠 24-34 周分娩的女性。[88]

应避免使用过高浓度 (100%) 的氧气,以降低相关并发症(例如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 或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随后应根据出生体重和孕龄,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进行眼科评估以早期发现ROP。[79]

早期干预计划(例如发育评估)结合 OT/PT 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例如 MRI)有助于评估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情况,并帮助最大程度改善儿童的发育状况。[89][90]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使用己酸羟孕酮注射剂(每周一次),以降低早产风险过高孕妇的早产风险。[91]

对有早产风险的女性应用硫酸镁,可显著降低儿童期脑性瘫痪和运动障碍的风险,并且并不增加死亡风险。[92][93]

高质量的证据表明,延迟脐带钳夹 30 至 120 秒可使早产儿的住院死亡率降低 32%。[94]

在生长不良的婴儿中,维持充足的营养很重要,以预防并发症,例如生长发育落后和身材矮小,有数据表明,良好的营养可改善早产儿的总体结局。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