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生理性黄疸可能由以下原因所致:

  • 胆红素升高继发于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RBC) 体积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或肝肠循环增加

  • 肝脏摄取减少是由于配体蛋白减少或者配体蛋白与其他阴离子结合

  • 在肝脏内的结合减少是由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yl transferase, UDPGT) 活性降低。有研究指出,UGT1A1 基因 Gly71Arg 和 TATA 启动子的多态性可降低 UDPGT 酶活性,是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9]

  • 胆汁排泄减少。

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病理性黄疸可能由以下原因所致:

  • 溶血性贫血:这些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导致血红素增加,从而转化为过多的非结合型胆红素;未成熟的肝脏无法处理此过多负荷。它们可由以下原因所致:血型不合(Rh、ABO)、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膜缺陷(例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药物诱发(维生素 K、磺胺类、呋喃妥因、抗疟药、青霉素)或者脓毒症

  • 出血:体腔内血液积聚导致胆红素负荷增加。例如头颅血肿、颅内、肺或胃肠道出血、大血管瘤、大量瘀斑或瘀点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量增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 肠肝循环增加:胃肠道传输延迟引起暂时性胆红素水平增加。例如,肠闭锁/狭窄、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栓塞综合征

  • 结合缺陷:UDPGT 酶的先天性缺陷,包括 Crigler-Najjar 综合征;UDPGT 酶抑制,可能是由药物(例如新生霉素)或 Lucey-Driscoll 综合征引起

  • 代谢性疾病(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酪氨酸代谢病、高蛋氨酸血症、妊娠期糖尿病)

  • 母乳喂养(包括未成功建立哺乳)

  • 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减少:通过血脑屏障的游离(非结合型)胆红素增加。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药物(磺胺类、青霉素、庆大霉素),中毒,窒息,低体温,渗透压升高或低血糖。

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病理性黄疸(直接胆红素水平>34.2 μmol/L [2.0 mg/dL])可由以下情况导致:

  • 肝细胞疾病:

    • 代谢或遗传缺陷。例如 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化、Zellweger 综合征、Dubin-Johnson 综合征(肝细胞胆小管膜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 缺失)、Rotor 综合征(肝细胞血窦膜缺少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organic-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OATP]1B1 和 OATP1B3)以及半乳糖血症

    • 感染。示例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梅毒、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弓形虫病以及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

    • 全胃肠外营养[10]

    • 新生儿血色病

    • 特发性新生儿肝炎

    • 休克。

  • 肝内胆道疾病,由于 Alagille 综合征(肝动脉发育不良)或浓缩胆汁综合征

  • 肝外胆道疾病,由于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胆管狭窄、胆石症

病理生理学

胆红素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血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分解会产生血红素(75% 的胆红素来源)。血红素也可来源于(25% 的胆红素来源)其他蛋白的分解,例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一氧化氮合酶。在网状内皮系统,在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下血红素进一步分解为胆绿素(胆绿素生成的限速步骤)。这是通过胆绿素还原酶发挥作用来形成胆红素。然后在血浆中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被运送到肝脏。胆红素从白蛋白解离,并在载体蛋白(例如配体蛋白)的协助下进入肝细胞。然后,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通过胆囊和胆总管到达肠道。在新生儿肠道内,大部分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未与 β-葡萄糖醛酸酶结合。部分未结合胆红素被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其余的结合胆红素到达结肠,被细菌分解为尿胆原,然后排出体外。当胆红素生成和排泄的正常过程被破坏就导致高胆红素血症。[11]

胆红素代谢通路异常与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有关。1. ABO 血型不合、Rh 血型不合、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分娩期间瘀伤;2. 由早产合并症(例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相关炎症介质引起;3. 由酸中毒、酮症、肾衰竭导致的解离增加;4. 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5. UGT1A1 基因突变导致 Gilbert 综合征或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I 型和 II 型;6. 由肠蠕动降低导致的非结合胆红素负荷增加[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胆红素代谢通路异常与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有关。1. ABO 血型不合、Rh 血型不合、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分娩期间瘀伤;2. 由早产合并症(例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相关炎症介质引起;3. 由酸中毒、酮症、肾衰竭导致的解离增加;4. 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5. UGT1A1 基因突变导致 Gilbert 综合征或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I 型和 II 型;6. 由肠蠕动降低导致的非结合胆红素负荷增加由 BMJ Knowledge Centre 制作 [Citation ends].

肝小叶及其功能的详细信息,突显了导致病理性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包括:1. 门静脉血栓形成;2. 胆总管囊肿;3. 感染(脓毒症、大肠杆菌尿路感染、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梅毒、疱疹)、代谢异常(Rotor 综合征、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囊性纤维化、Zellweger 综合征)、药物、特发性新生儿肝炎、全胃肠外营养、新生儿血色病、休克/缺氧/缺血;4. 胆管缺失、胆道闭锁、Alagille 综合征、特发性新生儿胆汁淤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浓缩综合征;5. 肝细胞胆小管膜的 MRP2(又称 ABCC2)基因突变导致的 Dubin-Johnson 综合征,肝细胞血窦膜 OATP1B1 和 OATP1B3 缺失导致的 Rotor 综合征[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肝小叶及其功能的详细信息,突显了导致病理性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包括:1. 门静脉血栓形成;2. 胆总管囊肿;3. 感染(脓毒症、大肠杆菌尿路感染、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梅毒、疱疹)、代谢异常(Rotor 综合征、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囊性纤维化、Zellweger 综合征)、药物、特发性新生儿肝炎、全胃肠外营养、新生儿血色病、休克/缺氧/缺血;4. 胆管缺失、胆道闭锁、Alagille 综合征、特发性新生儿胆汁淤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浓缩综合征;5. 肝细胞胆小管膜的 MRP2(又称 ABCC2)基因突变导致的 Dubin-Johnson 综合征,肝细胞血窦膜 OATP1B1 和 OATP1B3 缺失导致的 Rotor 综合征由 BMJ Knowledge Centre 制作 [Citation ends].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第 2 天,第 3-5 天达高峰,然后消退。在足月新生儿中,血清胆红素水平≤205.2 μmol/L (12 mg/dL) 被认为是生理的。

病理性黄疸

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任何黄疸均被认为是病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超过第 95 百分位数(根据列线图确定)是病理性黄疸。[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